影評

親情難捨-烏賊與鯨?

The Squid and the Whale(2005)(台譯:親情難捨)

這部片去年底出現在美國各大影評年終榜上,雖然奧斯卡只入圍一項最佳原著劇本,風頭比不上其他入圍影片,不過仍然是相當好的片子。劇情描寫1986年一對作家夫妻離婚前後的故事,兩人的分手造成彼此和兩個未成年的兒子心靈上的衝擊。故事主線尤其著重在大兒子華特身上,他眼看著父母離異之後彼此攻擊,並發現父母不忠與自私軟弱的一面。這是一個痛苦感傷的成長故事,似乎也是導演Noah Baumbach的半自傳性故事,因此電影中呈現出來的家庭關係與人性觀察非常的細膩,而結尾那巨大的意象也非常的動人。

沒記錯的話,小津安二郎的《獨生子》開頭就用字幕打出了一句「親子關係是人生悲劇的開始」,這句話某種程度的貫穿了他大部份的作品,《親情難捨》雖然和小津的主題不甚相似(?),但是也可以用同樣的一句話來解釋。表面上悲劇是家庭價值崩解和成員之間情感分裂所造成的,但這樣的崩解和分裂會如此具有傷害性,也是因為家庭是塑造一個人看待世界眼光的最初之地,是人與人之間牽絆最純粹的開始。若說小津式的悲劇在於社會倫常與生老病死之間,家庭與親子關係逐漸被時間所分隔所帶來的巨大悲傷與理解,《親情難捨》就展示了傳統家庭關係在相對短暫的時間之中的毀壞,以及所造成的錐心刺痛。

片中的大兒子華特,他原本尊敬他的父親,相信他只是懷才不遇,在父母的戰爭中選擇了父親這一邊,懷疑母親寫作的才能,怨恨她對婚姻的不忠,甚至華特自己對感情的態度也被父親的性格所影響。但在一次心理輔導中,華特對一段童年記憶的告白,才發覺他內心對母親的依戀,而後他撞見父親和自己暗戀的女生的"好事"時,也才真的開始痛苦地認清了父親不堪的一面。這種"幻滅是成長的開始" ,其實也道出了原本家庭中虛假的一面。所有人都努力地想扮演好父母和子女的角色,假裝自己是個好父親好母親或好兒女,但真正驅使他們的,只是他們脆弱不堪的軟弱人性罷了。

華特原本也活在這種自欺欺人的情境裏,直到電影的最後他才真正的了解,他所以為一切已經消失。他衝去童年記憶的自然歷史博物館,想抓回一點對美好親情的想望,但那巨大的烏賊與鯨互相對抗的童年惡夢,卻是活生生地在他的生活中上演,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撕扯,有如大自然中動物的本能一般,這才是他所面臨的真實。

本片卡司不弱,傑夫丹尼爾、蘿拉琳妮飾演作家夫妻,安娜派昆演出火辣的女學生引誘她的老師傑夫丹尼爾,很久沒見的威廉鮑德溫也軋了一角,兩位年輕演員也都很稱職。

最後聊一下這部片的譯名,到底是《烏賊與鯨》較好,還是《親情難捨》較好?前者直接翻譯原文片名,當然很有寓意和想像力,是個有趣的片名;後者就毫無想像力,是個保守安全(但也是不太可能會成功)的選擇。但片商直接在台發行DVD,並沒有上院線放映,大概也不會花心思去操作一個獨特有趣的片名,於是《親情難捨》是個簡單也不失其意的選擇。有趣的是,網路上不少介紹這部片的文章還是取《烏賊與鯨》類似的譯名,大致上是沿用台版未發行前網路上的習慣片名,結果好像後來零售版的DVD也另外標上了"烏賊與鯨魚"的片名。

只是我想,到底這部片在台灣的觀眾群和片商的想像到底有多少差距呢?又觀眾和片商對於電影片名似乎也有某些一時難以擺脫的既定習慣。

延伸閱讀:
音速青春: The Squid and The Whale
碎嘴集:行銷學0分的【烏賊與鯨】
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抹香鯨與烏賊"展覽的介紹

留言

  1. 這部我是看的一頭霧水,
    可能和我一般看的大眾性影片有很大不同吧,
    看上面的文章似乎有懂一些,
    謝謝解說:)

    回覆刪除
  2. 很高興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
    有時候看電影,角色、情境比情節還來得重要。
    你可以試著用不同的角度來看一部片,可能會有不同的心得。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留言身份若沒有Google帳號或其他網路ID,請使用名稱/網址的方式留言,網址可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