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rhead(2005)
《鍋蓋頭》裏面描寫第一次波灣戰爭中美國大兵戰場上的回憶,和台灣男人當兵的經驗實在有不少相似之處,也難怪許多人看完本片深深感覺到共鳴。不知到該不該說可惜,我因為軍種、階級或是個性等種種緣故,當兵時從來沒真正體驗過如片中那般,在無盡的壓力和等待之中,同袍間所產生的微妙關係,以及某種壓抑之下的集體放肆。同樣是對軍隊意義的質疑,人性同樣在軍事訓練下被壓縮被物化,但論台灣和片中美軍的當兵經驗,似乎沒法就這麼一概而論。
當兵都是在等待,不同的是,台灣男人當兵等待著退伍,而美國大兵們等待的則是戰爭。若說台灣對大陸的矛盾對峙關係,造成了阿兵哥對為何而戰感到空虛,那美國當時對伊拉克戰爭的速戰速決,則是讓片中的士兵們失去了身為軍人在戰場上殺敵的目標。影片透過無盡的等待,部隊不斷地逼近前線,砲火不斷的靠近,到最後主角終於在他的瞄準鏡中鎖定了敵軍的身影,卻仍然沒法射出一發子彈殺掉一個敵人,戰爭就結束了。短短數天的戰爭體驗似乎在片中轉化成當世代軍人的失落和焦慮,但如果我們想著美國從前的戰爭,想著現在仍然待在伊拉克的美軍和不斷累積的傷亡人數,那這部片想透過無聊空虛來表現對戰爭意義的批判似乎顯得有點不痛不癢。
當然也可以從軍隊訓練如何地轉化一個男人成為戰鬥機器,軍隊如何反應著美國社會對戰爭的態度,以及其中種種的政治批判嘲諷來理解這部電影。不過不知為何,導演似乎不想把觀點說得太白,反而一直讓影片維持著一種"戰爭看似荒謬"的姿態,來鋪陳一段段軍事蒙太奇,只有在某些較為超現實的時刻,特別是在下著黑雨的沙漠中,導演才傳達出較強的觀點與情緒。另外一個讓我印像深刻的橋投,是影片前段阿兵哥一起觀賞著《現代啟示錄》,對著銀幕上壯觀的轟炸畫面鼓燥興奮著,那種對戰爭的雄性集體渴望,真不知柯波拉看到這一段會有什麼感想?
但這些短暫的靈光看來都不是電影的重點,似乎男人在軍隊中所經歷的那種痛苦焦燥苦悶,以及種種難忘回憶與情感,所累積成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段體驗,才是電影"迷戀"著及想要描寫的目標,這也是沒有如片中經驗的我,在觀影時感到欣賞障礙的原因吧?
可是我還是覺得導演山姆曼德斯並沒有把這部片拍好,他對政治或戰爭的觀點都說得太輕或許本來就不是他的意圖所在,然而他想要傳達出當兵中那難以言喻的氛圍,卻又顯得過於平庸充滿了流水帳,最困擾我的就是片中主角看似沒有任何觀點或想法,影片以他做為第一人稱用了一堆旁白,他經歷了兵變的苦痛與猜疑,在盛怒之下差點一槍轟掉一位天兵的頭,目睹了同袍和長官因開不開槍而對幹了起來,可是卻什麼結論都沒下,什麼感想都沒說,沒有成長沒有失落。而劇本也沒有把視角拉開來用旁觀的角度去側寫著片中的角色,沒有批判沒有同情。故事跟著角色觀點走又不夠貼近,似有若無的疏離和批判又騷不到癢處。除了可以激起不少人的當兵回憶之外,我不知道這部片到底說了些什麼?
看到結尾一干阿兵哥退伍後的生活,問題是片中大部份的配角都沒什麼份量,自然也引不起我對他們日後遭遇的感嘆。一直到最後主角喃喃地說著他對沙漠回憶的難捨,也許有默契的觀眾可以心照不宣,很可惜我不是這些觀眾之一。
後來看DVD附加內容中那些刪除片段,才發現原來一些我覺得缺少的東西都被剪掉了,那些主角的幻想,那些從軍的背景動機,那些對戰爭的觀感,看來是導演在敘事上處理的失誤所造成的結果,讓這些原本可以塑造角色性格的段落被剪去,不管最後的成品是否達成了導演和剪輯心目中更為流暢的節奏和戲劇性,就我來看本片成了一個妥協下的遺撼。
但其中一項令我不解的是,片中對主角軍中好友Troy的描寫,編導和剪輯似乎一致認為維持他的神秘性是件很重要的事,在刪剪的段落中有不少描寫他和主角之間情誼的片段,都是因為要塑造出兩人之間的衝突張力而被犧牲了。說真的我不知道這樣的設計到底有何意義,Troy的神秘兮兮看來沒有什麼作用,最後角色莫名的死亡也缺乏任何力道。導演講評自認高明地說他不想把事情來由說清楚,可以讓觀眾有更多的想像空間,但這種彆腳的暗示等於什麼都沒說,甚至還扭曲了原作者的意圖。我倒是認為把兩人描寫成好哥們,沒事多灑些狗血又有何不可?
缺乏觀點,缺乏角色,缺乏狗血,導演也缺乏才氣去拍出難以言喻的情感與意像,作為一部見證波灣戰爭和現代戰爭荒謬的電影,或許有其可取之處,但和許多珠玉在前的經典戰爭片相比,《鍋蓋頭》實在沒多少意思。
《鍋蓋頭》裏面描寫第一次波灣戰爭中美國大兵戰場上的回憶,和台灣男人當兵的經驗實在有不少相似之處,也難怪許多人看完本片深深感覺到共鳴。不知到該不該說可惜,我因為軍種、階級或是個性等種種緣故,當兵時從來沒真正體驗過如片中那般,在無盡的壓力和等待之中,同袍間所產生的微妙關係,以及某種壓抑之下的集體放肆。同樣是對軍隊意義的質疑,人性同樣在軍事訓練下被壓縮被物化,但論台灣和片中美軍的當兵經驗,似乎沒法就這麼一概而論。
當兵都是在等待,不同的是,台灣男人當兵等待著退伍,而美國大兵們等待的則是戰爭。若說台灣對大陸的矛盾對峙關係,造成了阿兵哥對為何而戰感到空虛,那美國當時對伊拉克戰爭的速戰速決,則是讓片中的士兵們失去了身為軍人在戰場上殺敵的目標。影片透過無盡的等待,部隊不斷地逼近前線,砲火不斷的靠近,到最後主角終於在他的瞄準鏡中鎖定了敵軍的身影,卻仍然沒法射出一發子彈殺掉一個敵人,戰爭就結束了。短短數天的戰爭體驗似乎在片中轉化成當世代軍人的失落和焦慮,但如果我們想著美國從前的戰爭,想著現在仍然待在伊拉克的美軍和不斷累積的傷亡人數,那這部片想透過無聊空虛來表現對戰爭意義的批判似乎顯得有點不痛不癢。
當然也可以從軍隊訓練如何地轉化一個男人成為戰鬥機器,軍隊如何反應著美國社會對戰爭的態度,以及其中種種的政治批判嘲諷來理解這部電影。不過不知為何,導演似乎不想把觀點說得太白,反而一直讓影片維持著一種"戰爭看似荒謬"的姿態,來鋪陳一段段軍事蒙太奇,只有在某些較為超現實的時刻,特別是在下著黑雨的沙漠中,導演才傳達出較強的觀點與情緒。另外一個讓我印像深刻的橋投,是影片前段阿兵哥一起觀賞著《現代啟示錄》,對著銀幕上壯觀的轟炸畫面鼓燥興奮著,那種對戰爭的雄性集體渴望,真不知柯波拉看到這一段會有什麼感想?
但這些短暫的靈光看來都不是電影的重點,似乎男人在軍隊中所經歷的那種痛苦焦燥苦悶,以及種種難忘回憶與情感,所累積成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段體驗,才是電影"迷戀"著及想要描寫的目標,這也是沒有如片中經驗的我,在觀影時感到欣賞障礙的原因吧?
可是我還是覺得導演山姆曼德斯並沒有把這部片拍好,他對政治或戰爭的觀點都說得太輕或許本來就不是他的意圖所在,然而他想要傳達出當兵中那難以言喻的氛圍,卻又顯得過於平庸充滿了流水帳,最困擾我的就是片中主角看似沒有任何觀點或想法,影片以他做為第一人稱用了一堆旁白,他經歷了兵變的苦痛與猜疑,在盛怒之下差點一槍轟掉一位天兵的頭,目睹了同袍和長官因開不開槍而對幹了起來,可是卻什麼結論都沒下,什麼感想都沒說,沒有成長沒有失落。而劇本也沒有把視角拉開來用旁觀的角度去側寫著片中的角色,沒有批判沒有同情。故事跟著角色觀點走又不夠貼近,似有若無的疏離和批判又騷不到癢處。除了可以激起不少人的當兵回憶之外,我不知道這部片到底說了些什麼?
看到結尾一干阿兵哥退伍後的生活,問題是片中大部份的配角都沒什麼份量,自然也引不起我對他們日後遭遇的感嘆。一直到最後主角喃喃地說著他對沙漠回憶的難捨,也許有默契的觀眾可以心照不宣,很可惜我不是這些觀眾之一。
後來看DVD附加內容中那些刪除片段,才發現原來一些我覺得缺少的東西都被剪掉了,那些主角的幻想,那些從軍的背景動機,那些對戰爭的觀感,看來是導演在敘事上處理的失誤所造成的結果,讓這些原本可以塑造角色性格的段落被剪去,不管最後的成品是否達成了導演和剪輯心目中更為流暢的節奏和戲劇性,就我來看本片成了一個妥協下的遺撼。
但其中一項令我不解的是,片中對主角軍中好友Troy的描寫,編導和剪輯似乎一致認為維持他的神秘性是件很重要的事,在刪剪的段落中有不少描寫他和主角之間情誼的片段,都是因為要塑造出兩人之間的衝突張力而被犧牲了。說真的我不知道這樣的設計到底有何意義,Troy的神秘兮兮看來沒有什麼作用,最後角色莫名的死亡也缺乏任何力道。導演講評自認高明地說他不想把事情來由說清楚,可以讓觀眾有更多的想像空間,但這種彆腳的暗示等於什麼都沒說,甚至還扭曲了原作者的意圖。我倒是認為把兩人描寫成好哥們,沒事多灑些狗血又有何不可?
缺乏觀點,缺乏角色,缺乏狗血,導演也缺乏才氣去拍出難以言喻的情感與意像,作為一部見證波灣戰爭和現代戰爭荒謬的電影,或許有其可取之處,但和許多珠玉在前的經典戰爭片相比,《鍋蓋頭》實在沒多少意思。
這部片果然是部爛片!如果能早看到這段影評就好了!
回覆刪除還好吧?我沒說這部片是爛片啊。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