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週末卯起來看了一堆片,包括三部和平影展和兩片DVD,本想嚴肅一點來寫和平影展的心得,但是轉念一想,還是來亂寫另外兩部較沒營養的片子好了。
《X戰警:最後戰役》真是一部有點蠢的片子。
老實說我不是前兩集導演Bryan Singer的信徒,他導的兩集X-Men和今夏最新的《超人再起》要比蠢也好不到哪裏去,不過至少他的作品蠢得還有點品味,也看得出來他還滿認真地想講些什麼,只是老是沒什麼重點。他對劇中的角色也算是努力地想去塑造出他們的魅力與深度,所以在娛樂之後你還是能記住這些角色,或是對片中的劇情投射一點政治觀點的聯想。
不過X-Men系列第三集就只是蠢而已, 裏面還可以看的除了場面和特效之外(其實也很缺乏想像力),就只有繼承自前集的角色魅力和劇情命題所剩下的一點剩餘價值。不論是"治療"變種人的特效藥,或是琴葛雷的失心大復活,這些可以大玩特玩的題目,結果只流於公式安排交待了事。導演Brett Ratner和其編劇(名字懶得打了)在片頭煞有其事地安排了二十年前和十年前的兩段倒敘段落,看來像是預告之後會有什麼驚人故事的伏筆,但看完後除了變臉拆屋秀和人體滑翔翼之外,根本什麼都沒有。預告片裏琴葛雷大叫「殺了我!」和那位不記得名字的鳥人展翅高飛的畫面大概就可以把這兩段文戲給交待完畢了。剩下的只有兩組無疾而終的三角戀情,和電玩等級的變種人打群架。
我會說"蠢",是因為這部續集看來有場面有特效有人性掙扎有議題,編導懂得要安排伏筆製造情緒,結尾也不忘來個後續預告,一切看來都面面俱到,但是卻沒有誠心誠意地想要說好這個故事交待好這些角色。就像是以為交出一張漂亮的暑期票房成績單就可以得意揚揚的好學生,卻對作品的空洞平庸渾然不知或是毫不在乎。
本片和《超人再起》雖然票房數字還算不錯,但從我的角度看來可以說是雙輸的局面:Bryan Singer的離開讓X戰警系列不得善終,他打造的新超人也像是雷聲大雨點小,八零年代的超級英雄似乎在新世紀還沒找到合適的位置。
但這和《安隆風暴》有何關係?老實說幾乎從各方面都找不到任何關聯,除了這兩片DVD我是連著一起看完,而且看完後都覺得滿蠢。
《安隆風暴》的原文片名為Enron: The Smartest Guys in the Room,指的是安隆企業裏那幾位自認為是房子裏...或說是全美國裏最聰明傢伙的高階主管,他們從能源產業找到新的可炒作市場,然後大玩數字遊戲成為美國股市的指標,大吸特吸投資者的錢,用各種方式打通各關節來掩飾公司真正的營運狀況,讓全美的股市分析師、政府主管機關、一般大眾心甘情願地信仰著這全美第七大企業所造出的幻影。當公司撐不住無止盡上漲的數字時,結果就是一夕崩毀。那些被欺騙的可憐員工和投資者,還有熱切信仰安隆經濟美景的專家官員們,在這些聰明的大頭眼中想必都很蠢,但當這些大頭上法庭被審問時,他們看起來也很蠢。
我不懂經濟,以上是我從影片中努力理解出來的,我不想聊什麼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或是什麼商業運作內幕之類的話題。這部片在題材上自然是很值得一看,對這世紀醜聞的內幕分析我也不是專家沒法做什麼評論,但純從看電影的角度,這其實也是一部滿蠢的片子。
基本上這是一部很制式化的紀錄片,一堆旁白、訪談、新聞資料串在一起,裏面所講的就是一一點名這些聰明的大頭們,介紹他們的來歷和他們所做的好事,醜化一番接著痛罵一頓;結論不外乎是人性貪婪之類的論調,當然也沒忘記扯到共和黨和小布希。從知識性和情緒發洩的觀點來說算是令人滿足,但要更深挖出什麼觀點和議題好像也沒有,精神面文化面制度面各方面都有點到,但帶有政治目的的揭密與批判似乎才是這部片的最主要角度。
看完這兩片,我覺得他們似乎是把觀影大眾當成蠢材,不管是好萊塢提供制式化的空洞娛樂消費,或是紀錄片作者提供方便而討好的社會觀察與政治觀點,都沒有真正地邀請觀眾去感受或思考,而且搞不好除了觀眾,可能連拍片者自己都不自知咧。反正一切都是消費,只要有生產有消費,其他都不重要了?
其實最蠢的應該是我,看完兩部蠢片,寫這一大篇不知所云的蠢文章,搞不好根本就是我看不懂而已。
《X戰警:最後戰役》真是一部有點蠢的片子。
老實說我不是前兩集導演Bryan Singer的信徒,他導的兩集X-Men和今夏最新的《超人再起》要比蠢也好不到哪裏去,不過至少他的作品蠢得還有點品味,也看得出來他還滿認真地想講些什麼,只是老是沒什麼重點。他對劇中的角色也算是努力地想去塑造出他們的魅力與深度,所以在娛樂之後你還是能記住這些角色,或是對片中的劇情投射一點政治觀點的聯想。
不過X-Men系列第三集就只是蠢而已, 裏面還可以看的除了場面和特效之外(其實也很缺乏想像力),就只有繼承自前集的角色魅力和劇情命題所剩下的一點剩餘價值。不論是"治療"變種人的特效藥,或是琴葛雷的失心大復活,這些可以大玩特玩的題目,結果只流於公式安排交待了事。導演Brett Ratner和其編劇(名字懶得打了)在片頭煞有其事地安排了二十年前和十年前的兩段倒敘段落,看來像是預告之後會有什麼驚人故事的伏筆,但看完後除了變臉拆屋秀和人體滑翔翼之外,根本什麼都沒有。預告片裏琴葛雷大叫「殺了我!」和那位不記得名字的鳥人展翅高飛的畫面大概就可以把這兩段文戲給交待完畢了。剩下的只有兩組無疾而終的三角戀情,和電玩等級的變種人打群架。
我會說"蠢",是因為這部續集看來有場面有特效有人性掙扎有議題,編導懂得要安排伏筆製造情緒,結尾也不忘來個後續預告,一切看來都面面俱到,但是卻沒有誠心誠意地想要說好這個故事交待好這些角色。就像是以為交出一張漂亮的暑期票房成績單就可以得意揚揚的好學生,卻對作品的空洞平庸渾然不知或是毫不在乎。
本片和《超人再起》雖然票房數字還算不錯,但從我的角度看來可以說是雙輸的局面:Bryan Singer的離開讓X戰警系列不得善終,他打造的新超人也像是雷聲大雨點小,八零年代的超級英雄似乎在新世紀還沒找到合適的位置。
但這和《安隆風暴》有何關係?老實說幾乎從各方面都找不到任何關聯,除了這兩片DVD我是連著一起看完,而且看完後都覺得滿蠢。
《安隆風暴》的原文片名為Enron: The Smartest Guys in the Room,指的是安隆企業裏那幾位自認為是房子裏...或說是全美國裏最聰明傢伙的高階主管,他們從能源產業找到新的可炒作市場,然後大玩數字遊戲成為美國股市的指標,大吸特吸投資者的錢,用各種方式打通各關節來掩飾公司真正的營運狀況,讓全美的股市分析師、政府主管機關、一般大眾心甘情願地信仰著這全美第七大企業所造出的幻影。當公司撐不住無止盡上漲的數字時,結果就是一夕崩毀。那些被欺騙的可憐員工和投資者,還有熱切信仰安隆經濟美景的專家官員們,在這些聰明的大頭眼中想必都很蠢,但當這些大頭上法庭被審問時,他們看起來也很蠢。
我不懂經濟,以上是我從影片中努力理解出來的,我不想聊什麼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或是什麼商業運作內幕之類的話題。這部片在題材上自然是很值得一看,對這世紀醜聞的內幕分析我也不是專家沒法做什麼評論,但純從看電影的角度,這其實也是一部滿蠢的片子。
基本上這是一部很制式化的紀錄片,一堆旁白、訪談、新聞資料串在一起,裏面所講的就是一一點名這些聰明的大頭們,介紹他們的來歷和他們所做的好事,醜化一番接著痛罵一頓;結論不外乎是人性貪婪之類的論調,當然也沒忘記扯到共和黨和小布希。從知識性和情緒發洩的觀點來說算是令人滿足,但要更深挖出什麼觀點和議題好像也沒有,精神面文化面制度面各方面都有點到,但帶有政治目的的揭密與批判似乎才是這部片的最主要角度。
看完這兩片,我覺得他們似乎是把觀影大眾當成蠢材,不管是好萊塢提供制式化的空洞娛樂消費,或是紀錄片作者提供方便而討好的社會觀察與政治觀點,都沒有真正地邀請觀眾去感受或思考,而且搞不好除了觀眾,可能連拍片者自己都不自知咧。反正一切都是消費,只要有生產有消費,其他都不重要了?
其實最蠢的應該是我,看完兩部蠢片,寫這一大篇不知所云的蠢文章,搞不好根本就是我看不懂而已。
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身份若沒有Google帳號或其他網路ID,請使用名稱/網址的方式留言,網址可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