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來自硫磺島的信》的"日本觀點"及個人雜感

沒看過多少日本拍攝關於二次大戰的電影,但多年來中韓和日本之間對於二戰的爭論,加上少數從日劇和一些電影廣告而來的印像,總覺得日本對二戰的反省常常從原爆和戰爭死傷出發,歌頌悼念軍人的英勇作戰與犧牲,最後以祈求和平為結論。我唯一看過的日本電影對戰時政治氣氛有所批判,就是黑澤明1946年的《我於青春無悔》,當然這代表了我看的片子實在是太少了。不過前年日本還有一部《男人們的大和》,看起來就是很標準的日式戰爭片。(有錯請指教)

反之《來自硫磺島的信》(Letters From Iwo Jima - 2006)一看就覺得是很西方很美國的觀點。片中兩位主角,一位是戰場小兵西鄉(二宮和也),相對於其他人追求光榮赴死,他整天想得就是要怎麼活下來,甚至寧可向美軍投降;另一位是硫磺島日軍的指揮官粟林忠道將軍(渡邊謙),他曾在美國軍校留學,策劃一手西式的戰術,以較現代西方的人道觀點來管理整個部隊,當然這和其他將領及士兵們那種日本武士道絕不退縮,失敗即切復的精神格格不入。電影把日本舊式思想所主導的戰爭方式,呈現出來在硫磺島戰役中就是完全去浪漫化的人間地獄,片中的士兵太多的自裁與無謂的犧牲,甚至還透過角色的回憶批判了當年日本軍國思想的不人道。

這部片是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執導的硫磺島二部曲的第二部,編劇是日裔劇作家山下艾瑞斯(Iris Yamashita),並全部使用日本演員演出硫磺島戰役的"日軍觀點"。這部片在美國獲得一致好評,比第一部《硫磺島的英雄們》(Flags of Our Fathers - 2006)更受讚譽,但應該是語言和題材的問題,加上在奧斯卡沒什麼表現,票房不算多出色。我倒是很好奇在日本市場這部片會有怎樣的反應,其美國人性觀點是否過於一廂情願?

在讀Jonathan Rosenbaum的影評時,他提到日本影評人蓮實重彥認為這部片忠實呈現了某些日本的歷史真相,粟林忠道將軍被派至硫磺島是因為他的傾美態度,而在戰爭的後期,也有很多"國際化"的學生和知識份子被徵召。這些東西觀點的衝突電影也呈現在粟林將軍這個角色身上。另外也讀過一篇SFBG的文章,談到日本觀眾對這部片的反應,《來自硫磺島的信》不但票房賣座,在影評和觀眾的反應上也非常的正面,許多日本觀眾都認為這部片"比日本導演拍的片還更像日本片","為什麼這部描寫日本人經驗的經典不是在日本拍的?","只有伊斯威特導演的外來者觀點才有可能拍出這部片",文中也提出日本電影業在日本現今的政治氣候下拍不出像《來自硫磺島的信》這樣的電影,讓本片的出現大聲道出了另一種被壓抑的觀點。

有趣的是,2006日本旬報十大外片裏,硫磺島二部曲包辦了前兩名,第一名卻是《硫磺島的英雄們》,喜好順序和美國人是相反的。

**

我個人不知為何特別喜歡看這種東西文化衝突潛藏其中的電影,對於災難片或戰爭片這種帶領觀眾體驗極端情境的類型也不太招架的住,帶有歷史感的通俗故事更是讓我有好感,而《來自硫磺島的信》故事簡單煽情又有效,我特別喜歡電影中那陰暗山洞的情境,也喜歡主角西鄉那種有點痞、混合著叛逆與純真的小人物氣質,一場在洞中集體自裁的戲也拍得實在駭人。而那攝影鏡頭下洗去色彩只留下灰藍色調的畫面,不但減低了血腥感,也帶出了導演近年作品中那股沈靜疏離內裏情感卻又波濤洶湧的氣氛。當我看完的時候,其厚重的情緒和大場面的電影感,還有片中對日本軍國主義思想的批判和人道精神的呈現,都讓我感動不已。

不過等到情緒回復之後,我還是有些許的不滿足。對於本片的敘事中心,那一封封的家書所帶出來的旁白和回憶段落,其實我覺得不太有效。大量的角色旁白感覺只是解釋角色的廉價手法。我很喜歡西鄉從軍前靠在妻子的肚子上,對著未出世的孩子做出承諾的段落,二宮和也的表情, 還有鏡頭下的沈靜氣氛非常有味道;除此之外,粟林將軍的幾段回憶戲就比較沒有重點,或許解釋他那把手槍的由來是有必要的,但透過台詞詢問美日若開戰粟林如何自處就有點多餘了。後段清水回憶他被送來硫磺島的緣由,那段殺狗的戲,我甚至覺得應該全部用演員台詞交待才是,透過演員的表情和整個戰場情境的描寫,讓回憶在觀眾心中自行想像,並和眼前的畫面相互對照,會是更有味道的手法。

其實仔細想想,片中的回憶段落,和其他戰場上的催淚橋段,大多是編劇策略性地安排,不斷地強化主角們面對國家暴力下的宿命,以及透過美日觀點的衝突,向觀眾灌輸符合現代化人道精神的價值觀,問題在於,電影在某些時刻讓我感覺太像在說教了點。開頭和結尾那些在硫磺島挖出來的信,也感覺不太出來是有效的設計,並沒有拉出相隔六十年的時空距離感,也沒有什麼古今對照的意味,只是一個保守簡單的開幕閉幕手法。或許畢竟是美國觀點,沒法再對日本文化有更深的切入吧?

至於期待大場面戰爭的觀眾,應該多少都會和我一樣失望;片中很戲劇性地安排西鄉不斷地逃亡,一直撐到戰役的最後,其間的過程實在有點方便行事,硫磺島戰役規模應當是很大的,可是電影故意把它拍小了,可能是劇情重點不同,可能是克林伊斯威特不太擅長拍大場面的戲,可能預算也有影響,但若說要真實呈現日本士兵的經驗,又讓主角數度穿越戰場,卻沒有安排一場緊扣人心的熗林彈雨,實在有點減低了力道,算是一點遺撼。

雖然文章大都是在抱怨,但我還是很喜歡這部片,題材、角色本身和其主題就已經有動人的力量,克林伊斯威特的導演風格節制了這部片的狗血煽情,讓觀賞這部片成了一個讓人投入滿足並感動的經驗。看來我必需補看《硫磺島的英雄們》來完整體驗導演對硫磺島戰役的呈現。

留言

  1.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補看硫磺島的英雄們, 但是我認為那部片沒什麼娛樂性...

    也許我們看片比較膚淺, 但是我和朋友對那部片的印象就是\"一直在吐的印地安人\"

    這是我那時候看完不爽寫的感想

    http://blog.pixnet.net/Hitlerx/post/1614590

    回覆刪除
  2. hi 我還沒看《硫磺島的英雄們》
    你這一提醒 我看我得趕快找時間來補看DVD
    不過從《來自硫磺島的信》來看,我是不會對戰爭場面有太多期待
    這也是你會失望的原因吧?

    回覆刪除
  3. 剛看完這部片,想聽聽別人的看法.
    你寫得很好.

    回覆刪除
  4. to hktai:
    你好,經你一留言,我再重讀這一篇,覺得文字好像不太順啊....
    anyway謝謝你的讚美。
    其實後來我有看了《硫磺島的英雄們》,沒什麼感覺。
    劇情散散的,沒有像《來自硫磺島的信》那樣充滿張力。
    而且兩部片相互呼應的地方幾乎沒有,感覺主題是完全放在不同層次和角度。

    回覆刪除
  5. 這也正是我佩服克林伊斯威特導演的原因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留言身份若沒有Google帳號或其他網路ID,請使用名稱/網址的方式留言,網址可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