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展

布列松影展(1) - 前言、《罪惡天使》

我看電影喜歡看大銀幕,不喜歡看畫質差的DVD,還有盜版片無法預期的翻譯品質。所以影史一堆大師我幾乎沒看過多少,總是要等到有影展放映時才被綁架到戲院,比如前幾年的小津及日本巨匠影展,比如歷年來的金馬專題導演或台北電影節的經典專題放映,以及其他歷屆國民戲院影展。所以像這次《羅伯布列松、然後》影展以導演羅伯布列松(Robert Bresson)為主的專題回顧是我最喜歡的影展類型,可以很快認識一位電影大師。

但這種大師專題回顧的機會不常見,如果一直要等人辦影展給我看,實在是會錯過太多東西。不過雖然是該檢討一下,但一直以來我就是被這種膠捲放映的機會督促著不斷地看片,反而手上積的一些DVD都很懶得好好地看完。像我這種不用功的業餘影迷,目前自然也稱不上一定要有什麼看片目標吧!

布列松鼎鼎大名,要寫什麼都會覺得很心虛,想說要找一點資料,但意外地網路上布列松的中文資料似乎不多,而且看過去大都看不太懂。不過話說回來,我連小津都亂寫了一大堆,之前也厚臉皮地寫了安哲羅普洛斯,寫布列松又有何不可?反正這也不是什麼學術研究或評論,純粹是個人觀影感想記錄。而且我不覺得需要害怕經典,看電影大抵上是關於有沒有看出樂趣,有感觸就寫,沒有就擱一旁,這也寫網誌的好處吧!

以下會從這次影展放的十一部布列松作品,按年代順序寫下去,最後再補上一同看的阿基郭斯利馬基的《火柴工廠的少女》。我對布列松的作品並沒有每部都很有感覺,所以寫出來可能篇幅有多有少,寫多了就一部一篇,寫少了就好幾部一篇,希望可以寫的完。

**

《罪惡天使》(Les Anges du péché)(Angels of the Streets)(1943)

安瑪麗懷著滿腔對宗教的熱情進入修道院成為修女,而她的熱情在見著了身在獄中叛逆的忒列絲特之後變得更加激昂,甚至認為拯救忒列絲特是上帝給她的任務。忒列絲特卻在出獄之後謀殺了她的前男友,並躲進修道院佯稱要加入教會工作。安瑪麗的熱誠和修道院其他的修女格格不入,甚至在衝突之下她指責她們的不虔誠,因此最後遭眾人排擠而被趕出了修道院。但安瑪麗放心不下忒列絲特,不斷徘徊夜宿在修道院四週,最後身染重病被送回修道院。忒列絲特被指派照顧安瑪麗,就在病褟上安瑪麗用她生命最後的意志感化了忒列絲特,忒列絲特也接受了她自身的命運。

我一向不太看得懂以宗教為題的電影,就像我完全不懂安瑪麗強烈的信仰是從何而來,但電影中呈現出安瑪麗的熱誠其實是很曖昧的,一方面她像個滿懷壯志的少女面對著其實感到威脅而想要馴化她的體制,但從修道院體制的眼光來看,安瑪麗的執迷是一種狂熱至近乎瘋狂的異常行為。因此我不太確定這部片到底是要描寫安瑪麗的自我毀滅,還是要描寫她的崇高犧牲?或許兩者本就是一件事。故事並沒有對安瑪麗的角色背景和心理動機多加解釋,她對忒列絲特的企圖也因此就像是上帝的強烈意志,但或許也可說是惡魔的力量?

其實劇情似乎暗示安瑪麗逃離了原本俗世的生活,投入了上帝的懷抱。對比到忒列絲特,她被社會所定罪進入了監獄,而她出獄後犯下的殺人罪行,不也是另一種對世俗道德法律的反叛?天主教對她來說不過是另一個企圖馴化她的體制力量。兩人各自不同的反叛在修道院中交會,安瑪麗繼續反叛修道院裏的階級和集體意識,忒列絲特卻假裝馴化於宗教來逃離社會秩序的控制。最後看似保守正面的結局,在我看來也可以看成安瑪麗激烈的自我犧牲以反叛她原本背離的社會,並完成她心中對於殉道的浪漫理想。忒列絲特倒像是安瑪麗瘋狂行為下的受害者,她見證了一股強烈的超現實意志,似乎是看到了什麼。她是終於被上帝感化找著了內心的平靜自由,還是深覺反叛的無路可走,決定放下內心的憤怒仇恨和社會秩序妥協?又或者這根本是同一件事?

李達義所寫介紹本片的影展文案中,寫道:「安瑪麗與忒列絲特之間看似強烈的宗教情節,或許並非出於情慾;然而布列松描寫兩人關係的方式,卻無疑地帶有強烈虐待/被虐的強烈情慾色彩:忒列絲特對安瑪麗(與她代表的天主教信念)強烈的憎恨,正是燃起安瑪麗對她宗教情懷般救贖熱情的因子。」

看似傳統的敘事風格,卻也在角色描寫上開放了很多空間,才能容許這般的胡思亂想,也讓這部片多了不少的趣味。但我覺得結尾可能還是有一點妥協,電影中隱含的曖昧性如果可以大膽地演譯下去或許會更精彩更合我胃口。

這次影展放的是全新修復的版本,畫面相當漂亮。

(寫的比我預期的多,下一部就待續吧!)

留言

  1. 所以這部如果跟德萊葉作品ㄧ起看
    會很棒
    這兩天重新拿"葛楚"出來看
    光是那影像的美
    就已經擋不住了....
    不過話說
    先看了"罪惡天使"
    再接著看"鄉村牧師"
    會有更大的收穫...至少我是這樣悟出一些東西的...
    最近忙著一些雜務
    無暇寫文章
    還在考慮要不要將之前寫過的一篇雖不完美
    卻自己有濃郁感情的小津放到網誌中
    尤其事隔一年
    現在重寫絕對有新的視野
    但...我那樣鍾愛小津
    卻不曾刊過寫他的文章
    豈不罪過
    (雖然對於他的研究從未間斷過)

    回覆刪除
  2. 德萊葉沒看過,其實我之前也幾乎沒聽說過。
    這次影展開始才稍微看到一點他的名字。
    手上積了一堆片子看不完,以後再慢慢找來看。
    肥內我覺得小津寫了就放上來吧
    反正小津這種導演真要重寫是重寫不完的
    期待你的文章...:)

    回覆刪除
  3. 文章放了
    還望指教
    德萊葉電影相當值得看
    他是少數我非常想寫卻不大敢寫的導演
    不過,或許我真該為他寫篇東西了...
    這次台北電影節既然辦丹麥影展
    應該可能會有德萊葉吧(光點的麥克如是說)
    我沒去關注台北電影節
    或許您可以去打探打探
    總不會老是談丹麥電影就只是那位馮提爾吧
    (如果有機會展出"芭比的盛宴"導演艾索的電影該有多好)

    回覆刪除
  4. 四年前國民戲院有放《芭比的盛宴》
    不過那時候我看不出所以然...:Q
    我也希望台北電影節能多放一點經典。
    逗馬95和馮提爾已經被炒了太久了,沒太多興趣。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留言身份若沒有Google帳號或其他網路ID,請使用名稱/網址的方式留言,網址可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