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幫園區生活雜誌所寫)
[2008/1/19]重新再修改本文
在導演史丹利庫柏力克一九六八年的科幻經典《2001太空漫遊》中,從遠古時代外星神秘力量降臨地球,給了猿人使用工具的智慧,接著猿人進化成人類,手中的工具化成遠征太空的航行器,到最後人類和人工智慧電腦在遙遠的外太空為了生存而互相對抗。這源自科幻小說的想像,追問了人類的智慧是什麼?我們又創造出什麼樣的文明?
庫柏力克導演過世後,史帝芬史匹柏接手拍攝了他遺留下的《AI人工智慧》拍片計劃,於二○○一年上映。在這部庫柏力克重回科幻題材的作品中,描寫了未來世界一位機器小男孩努力成為真人的旅程。過往庫柏力克的作品如《奇愛博士》《發條橘子》,對人類文明總是抱持著悲觀殘酷的觀點,同樣在《AI人工智慧》中人類也是處在毀滅邊緣,因溫室效應海洋即將淹沒世界,而人類依然因科技力量而沾沾自喜著。
電影一開始就提出了大哉問:如果創造出一個能夠去愛人的機器人 我們人類也能同等地愛它嗎?機器小男孩大衛,他被製造出來的唯一任務就是去愛他的養父母,但對父母來說,大衛只是兒子的替代品罷了,當他們不再需要他的愛,被遺棄的大衛於是離開了溫暖的中產階級家庭,投入殘酷的世界成為被人類獵殺的無主機器;他心想只要找到童話中的藍仙子,就能變成真正的人類,找回母親的愛。旅程中大衛見識了人類醜惡的一面,他童稚的想望也註定帶領他面對無望的結局。
史匹柏過往的作品總是充滿了無止盡的樂觀與溫情主義,因此這部他試著重現庫柏力克的原始精神的作品不免充滿了矛盾性。在大衛發現他存在的真相和死亡宿命之後,史匹柏並沒有讓電影就此結束,在人類文明毀滅的關頭,在一切都失去意義的廢墟中,他還是努力地拍出一個匪夷所思的「快樂結局」。
那是在人類已經毀滅,世界成為一片冰原的千百年後,未來的機械生命重新啟動了冰封已久的大衛,短暫地重現他和母親相處的時光,於是在最後的幻境中,大衛終於完成了他對愛的想像,而後隨著人類文明一起沉沉睡去。
這悲喜交纏的結尾讓我不禁想,大衛所追求的愛是真實的嗎?而所謂生命與愛,在這樣的一個機器人身上是存在的嗎?這似乎不是科學或道德問題 而是一個哲學的問題,當視野拉開後,也是一個對人類文明價值的大哉問。透過如此的追問,這故事也某種程度達到了詩意的境界,呈現了人類文化遺留下的「愛」在一個機器身上的漫遊旅程。而這單純美好與虛無毀滅間的掙扎,正好也像是史匹柏努力地在庫柏力克的陰暗架構之下注入他的溫情與樂觀,讓這部片更加地令人玩味。
==
每次幫雜誌寫稿就是無止盡的刪剪再刪剪....本來是想寫《銀翼殺手》的,不過種種原因,就改寫這部了。
這篇是源自六年多前的那篇呢喃文,現在再重新想這部片,大致想法差不多,但反而比較理解甚至認同史匹柏的想法,不過同時也不那麼喜歡這部片了,單純的就是覺得這部片史匹柏拍得缺了點神采。反正,喜歡這部片的人不多吧?
老實說,不知道為什麼,我從來不認為這是庫布力克的電影。感覺比較像是史匹伯向庫布力克「致敬」的電影。我常會想假如是庫布力克拍的話會變怎樣。而且說實在,我不會把它歸類成科幻,一直覺得AI是一部童話,只不過是背景是未來而已:成人版的小木偶。整部電影感覺莫名的超現實(大概跟濾鏡和的John Williams的配樂有關吧)
回覆刪除另外就內容而言,我看過一部史匹伯的紀錄片叫Spielberg on Spielberg,他說其實ENDING不是他加的,是庫布力克在世時就安排的。還有像機器人拍賣的地方都是照庫布力克的分格圖拍的,諷刺的是,這些反而變成當初許多影評批評他的地方。
感謝提供這資訊,原來就是我順理成章地誤讀了。
回覆刪除我個人是很喜歡AI的結尾,如果不這麼結的話,這部片就會太普通了點。
我好奇的是,AI裏面到底庫柏力克有多少的創意在其中?史匹柏又有多少?
但AI真的是拍得很溫吞就是了,這實在很像史匹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