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莫名其妙地本站成為Google"綜藝報"關鍵字的搜尋冠亞軍。沒辦法,因為綜藝報的影評看來又是《海角七號》在網上的第一篇英文影評,所以還是拿來練練英文。
這篇照例也是寫的很簡單,我想因為是西方人的觀點,所以什麼台日歷史情感、台灣本土意識這些角度都看不到,而是純粹就喜劇效果和戲劇元素來介紹這部片。
原文網址:
http://www.variety.com/review/VE1117938959.html?categoryid=31&cs=1
作者:Richard Kuipers
一部充滿"我們上台大秀一場吧"精神的喜劇片,影片圍繞在一位失意的樂手在他的鄉下老家和一群邊緣小人物組成樂團並尋回他的活力,《海角七號》是台灣導演 魏德聖成功的首部作品。8月22日在台灣上映時票房並不佳,但之後本片成為台灣有史以來最成功的電影,賣座超過四億台幣(一千兩百萬美金)。本片代表台灣 報名奧斯卡外語片,這部迷人的作品有被翻拍的潛力,以及在鄰近區域強大的賣座前景,然而在西方市場走紅的機會看來很小。
在台北音樂圈闖不出名堂而感到氣綏,阿嘉(流行歌手范逸臣)回到恆春的海邊小鎮,接受了郵差的工作。在這景色如畫般的旅遊景點,當日本流行歌手中孝介(本人親自演出)的戶外演唱會徵求當地樂團暖場時,所有(其他)居民都興奮地開始議論起來。
興衝衝地安排一切的是阿嘉的繼父-"代表"(馬如龍),一位淘淘不絕的鎮議會主席,他要阿嘉帶領這次暖場演出為地方爭光。阿嘉站在麥克風之前是遲早的事,但之前免不了來一段傳統甄選會的搞笑段落。
這些可愛的怪胎逐漸聚集在阿嘉身邊,包括鼓手水蛙(應蔚民)-一位情緒高昂的修車黑手;茂伯(林宗仁)-八十歲的郵差,他把他的月琴(一種傳統中國琵琶)換成了電貝斯;還有大大(麥子)-一個出身自教堂唱詩班的十歲鍵盤手,她堅持每一首歌都要以"阿門"結尾。
影片適切地描寫了樂團充滿創意的吵嘴和每個人的背景故事,以及最後必然的成功演出。卡司為數眾多且大多是業餘演員,導演給了他們喧鬧演出相當多的空間,同時又維持著緊密的控制避免失控。魏德聖展現了喜劇的才能,而支撐在搞笑背後的,是對許多角色潛藏在內心的失意與孤寂的同情。
比較不那麼動人的是一段1945年包裝下的愛情故事,用來襯托阿嘉和友子(一位會說中文的日藉前模特兒)的浪漫情事。導演企圖將不同時代拉出詩意的對照,卻被阿嘉和友子機械化本質的跨文化戀情所干擾。
多彩多姿的場景、服裝設計在寬銀幕上看來效果極佳,攝影師秦鼎昌對恆春的取景對觀光客生意多少有所幫助。活潑的配樂和朗朗上口的演唱會歌曲讓人不禁腳打節拍。其他技術成果也都很到位。
一個讓人感到意外的發展是,雖然片中日治時代台灣人和日本人的戀愛故事很容易構成中國大陸禁止本片上映的理由,但在十一月初本片就獲淮在中國影展放映。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將負責發行。
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身份若沒有Google帳號或其他網路ID,請使用名稱/網址的方式留言,網址可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