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自由大道》和《力挽狂瀾》

這一陣子看了一些奧斯卡入圍片,其中男主角項目是《自由大道》和《力挽狂瀾》之爭,也讓我看完後琢磨了一點關於兩位演員表現的想法,但與其說是比較兩人演技的優劣,不如說是看導演如何運用演員來呈現兩個其實很不一樣的題材。

以下只是閒聊一些觀後感。

《自由大道》(Milk - 2008)是描寫真人實事的傳記電影,可能因為哈維米克(Harvey Milk)對美國同志的象徵意義,導演葛斯范桑(Gus Van Sant)收斂了他非常個人化的藝術手法,用了比較通俗的策略來處理這個題材,包括較清楚明確的劇情,激勵人心的政治抗爭歷史、動人的人性描寫,以及西恩潘(Sean Penn)為首一票好萊塢知名演員演出許多七零年代知名同志運動人士,以政治正確的姿態競逐奧斯卡獎項......等等。但多線倒敘的手法、對濫情狗血的節制、沒有過度英雄化哈維米克這個人物,選擇以人性刻劃為重點而不是著墨在政治對立上,以及導演本身同志視角、美學直接不扭捏的呈現,電影拍得精準流暢之餘依然充滿作者的風格與感性。看導演風格、看演員演技、看題材呈現,《自由大道》算是面面俱到,值得一瞧。

劇本並沒有爬梳哈維米克的一生(避免了某種窺人隱私的角度),而是把焦點放在他生命中最後的八年,也是定義他在世人心目形像的時期,描寫他如何實現他企圖改變世界的願望,他的政治策略和投機性格,和他面對歧視和死亡威脅的勇氣。同時從感性的一面呈現他的感情生活,對生命的熱情,以及一些私密的時刻。透過這些片段,導演企圖重新將哈維米克的形像帶回世人面前,不但回顧美國七零年代身為一個同志所經歷的社會氣氛,也巧妙地平衡對人性的真實刻劃和對悲劇英雄的濫情感傷,詮釋出哈維米克身為一個平凡人的面貌,展現姿態的同時也激起觀眾的共鳴、理解。

雖然情節包含了很多同志平權的政治議題和抗爭歷史,但明顯地同志和保守勢力的對抗只是影片的背景,警察對同志人權的侵害到保守宗教族群對同志的岐視打壓,在影片中大都以新聞影片的形式來呈現,甚至連將哈維米克刺殺身亡的丹懷特都沒有太多的篇幅,角色動機被處理得相當隱晦,最後的暴力場面也如同《大象》一般平靜無波。因為之前看過另外一部以丹懷特為主題的電影《鐵腕風暴》(Execution of Justice - 1999),有點干擾了我在觀賞《自由大道》時對這個角色的詮釋。在《鐵腕風暴》中丹懷特被描寫成一位在傳統男性價值下失敗的人物,將他的失意怨恨轉移到和他作對的哈維米克身上,但《自由大道》劇情則暗示了丹懷特可能是個藏在櫃中的恐同同志(這會不會有點太超過?),當然還是有許多曖昧的空間,深埋其中的關於壓抑與死亡的刻劃也頗值得玩味。

西恩潘的明星形像正好被用來加強觀眾對哈維米克的認同感,演員透過表情、身形、肢體動作和說話腔調來重現這位歷史人物,其弱勢、正面的形像正好符合奧斯卡的偏好,能獲得評審的青睞不算令人意外,而西恩潘也確實演得不錯。不過我從來不是演員的信徒就是了。

《力挽狂瀾》(The Wrestler - 2008)這部片則是另外一回事,雖然也是在描寫人物,但米基洛克(Mickey Rourke)飾演的摔角手藍迪則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虛構人物,用來象徵某個時代的某種形像。片中用兩場摔角和大量的八零年代搖滾樂來定義出這號人物,那種華麗、虛假但又血汗齊飛的驚人肉體儀式,是他唯一的生存意義,卻也掏空了他的青春與人生。當他年華老去,因為心臟手術被迫要從摔角擂台退出時,他決定要重拾他的人生,去追求心儀的女人,以及和被他抛棄的女兒和解。但他所拋下的人生和他的心臟一樣的詭弱,他再也沒有勇氣與意志去面對再一次的挫敗與拒絕,最後留給他的只有擂台上的光榮與喧鬧,以及死亡的終點。

與其說是米基洛克以驚人的演技化身成藍迪,不如說是導演Darren Aronofsky非常直接地運用肉體暴力畫面來賦予角色無比的存在感,讓藍迪在擂台上不斷地受傷、流血、承受痛苦,讓那充滿血淚汗不斷擅抖的身體具像地表達出一個人出賣自已給這個世界的悲劇寓言。因為這些場面實在是滿驚人,讓其他的情節都像是這些段落的前奏與回聲。導演用了很多跟拍鏡頭,跟著主角從現實世界一次一次地走入擂台(似乎還有脫衣舞廳),擂台和舞廳是男女主角兩人各自扮裝賣肉討生活的場所,他們也都各自陷入在舞台和現實自我的掙扎中,電影運用鏡頭、空間變換的儀式,將此等看似老梗的人生困境化成有如寓言般的電影幻境。

記得在網路上看到有人說《力挽狂瀾》這部片拍得很土,簡單、直接、老套、毫不花俏。也許真是土得可以,但明顯地Darren Aronofsky就是刻意如此,他看出藍迪這位摔角手所承載的時代與生命的能量,無論是關於摔角這個運動,或是八零年代,或是米基洛克這位演員和角色些許類似的經歷,他將這些元素用簡單且真實的手法直接展現在大銀幕上,展現在米基洛克那滄桑的肉體與面容上,打造出一個懷舊的、男人的時代挽歌。如果說《自由大道》是葛斯范桑展現他如何用敘事來掌控調度那紛雜的角色細節和歷史事件,《力挽狂瀾》就是Darren Aronofsky試著透過角色和氛圍來凝煉出故事最純粹的力量。

但我不確定《力挽狂瀾》是完全成功的,它的故事實在是太過簡單,缺少讓人玩味的空間,而導演似乎也沒能耐用他的筆觸來支撐每個段落,總讓我覺得如果某個角色再多寫一點,某段劇情再厚實一些就好了。一方面我可以理解男女主角之間愛情是某種塵世男女的相濡以沬,也可以接受主角女兒的憤怒與脆弱是反映了主角過往人生的荒唐與失敗,但另一方面又覺得這些關係的轉折實在是過於單調了些。

不過米基洛克演出確實是份量十足,他完全用他的身體投入這個角色的形像之中,讓人佩服的或許不是他的演技,而是他如何地承受導演放在這個角色上的重量,成功地撐起了這部電影。而看到最後一個鏡頭,藍迪撐著他隨時將倒下的身軀凌空一躍,畫面只剩下充滿煙霧光影的空白,電影就結束在這意味深長的鏡頭之中,加上Bruce Springsteen的聲音在片尾時響起,看到這裏對這部片的種種不滿也可以暫時放下了。

要說奧斯卡在這兩位悲劇英雄之間如何取捨,我個人的一個感覺:西恩潘的哈維米克是個政治正確、充滿正面向上能量的英雄,米基洛克的藍迪卻是個被時代遺忘、向下沉淪的悲劇人物。就像哈維米克要剪去他的頭髮刮去他的鬍子並穿上西裝,營造出適當的時機說出設計好的台詞來攻佔人心,看來《自由大道》的競選策略是成功的,奧斯卡評審就正好吃這一套。

留言

  1. 這篇又是寫得鞭闢入理
    我剛好同時看 自由大道 和 力挽狂瀾
    看完的確不意外奧斯卡會把男主角給西恩潘
    進電影院前我很好奇 GVS 和 Aronofsky
    能在這種人物題材類型上發揮多少個人風格
    Milk 大概就像是"牛奶"一樣平實溫厚
    Wrestler 那種向下沉淪悲劇人物的氛圍比較像發酸的牛奶 XD
    這兩部電影雖然讓人無從比較
    不過我突然想到如果交換導演不知道會怎麼樣...

    回覆刪除
  2. to nettik:
    謝謝你的稱讚
    其實奧斯卡給誰都不算令人意外啦 我也只是放些馬後砲而已
    要用飲料來形容的話 Milk我比較覺得像茶或果汁類的 有點甜中帶酸澀的微妙感
    Wrestler用發酸牛奶來形容還不錯 很強烈
    不能想像導演交換的結果,葛斯范桑大概會找一些美形少年或中年來摔角吧。
    暴力血腥畫面就用失焦或把鏡頭搖開來處理
    然後兩個女性角色都改成男的....
    Aronofsky的作品我不熟,不知道他拍Harvey Milk會怎麼拍。
    大概男男肉搏的戲會很多,最後還有血光四濺的場面。
    可能還有一些吸毒出現幻覺或是作夢夢到怪東西的段落。

    回覆刪除
  3. 分享一件事,根據美籍友人的說法,力挽狂瀾裡的藍迪確有其人,電影敘述的,就是他的真實故事。還有一部紀錄片記錄他的經歷喔。

    回覆刪除
  4. to Kate:
    我剛才上網查了半天也沒找到確有其人的資料
    如果真是一部傳記電影,這部片不會這樣的拍的。
    請你那位美籍友人提供一下資料來源吧!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留言身份若沒有Google帳號或其他網路ID,請使用名稱/網址的方式留言,網址可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