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篇,原本趕片計劃還有排《R先生為何抓狂》《屈斯特婆婆上天堂》,但因為莫拉克颱風的來襲而取消放映。
《寂寞芳心》(Fontane - Effi Briest - 1974)
沒想到這是部氣質優雅的古裝劇,描寫嫁入上流社會的少婦鬱鬱以終的心路歷程,每個人講話都文謅謅的,真不像法斯賓達,但故事內裏仍然是導演常關心的個人被社會環境壓迫的悲劇。也許是導演希望能儘量忠於原著小說,本片運用黑白攝影,並且呈現出有如默片般的靜懿和使用大量具文學風味的旁白,成功表現出時代和社會的壓抑氣息,雖然多少讓影片前半段缺少了點戲劇性。
不過等到後段情節進入高潮之後,這般的安靜、壓抑和角色慢條斯理的口白都呈現出莫大的力量,尤其是少婦丈夫和友人辯論著是否該因妻子外遇做出毀滅兩人婚姻的決定,那場戲中丈夫冷靜的告白,自我辯證著個人對社會規範的信仰與衝突,讓這場悲劇不只是出於人性本能的衝動,更是社會對人性巨大的壓抑。這觀點和手法一直延續到接下來女主角父母和女兒對她的態度,甚至在女主角死前都開始說服自己這一切都不是別人的錯。
可惜本片16mm拷貝畫質並不是很好。
《絕望》(Despair - 1978)
一位巧克力工廠老闆在戰後12年的德國社會中開始精神分裂,他幻想著殺害另一個人並假冒他的身份來逃離自己的生活。問題是他視為分身的對像其實和他一點也不像,這讓這謀殺計劃註定要面對失敗的命運,而觀眾也一起陷入這無望的瘋狂之中。
或許是主角由英國演員擔任且全片都是英語發音,影片的風格和演員表演讓我想到古典好萊塢和那種慧頡尖酸的台詞,當然加入了法斯賓達式的情慾放縱和虐待關係,以及政治觀照和現實虛幻難解的瘋狂。其實影展看到這裏,某種法斯賓達偏好的手法還滿清楚的,他在描寫人性的偏執和情感宰制關係之餘,常常讓社會和歷史成為角色背後的潛在背景,似乎越往後期越明顯,但我說不上看懂了多少。
這次影展放映的35mm拷貝雖然畫面還滿清楚的,但看來有明顯變色的現象,整部片的色調都偏紅編紫,非常的不正常。
《霧港水手》(Querelle - 1982)
這是法斯賓達去世前最後一部作品。
雖然法斯賓達的電影常有男同性戀的元素,但《霧港水手》這般大辣辣地盡情展示男性的肉體和各種性慾的象徵還是非常少見,尤其整部片都是棚內搭景,充滿了超現實的表現主義風格,和演員劇場式的表演方式,讓這部片在法斯賓達作品中顯得非常特別。
導演爬梳了各種同志慾望符號,並透過情節辯證、思索性愛、同性之間的友情愛情、兄弟亂倫慾望、男性之間的權力與暴力、血腥謀殺等等之間的糾葛和張力,尺度相當露骨且怪異地讓人嘆為觀止。
我看的這場光點大爆滿,因此被前面的大頭擋到字幕,看起來滿不舒服的,但幸好這部片是英語發音,搭配耳朵聽一下還算可以理解劇情的發展。雖然大銀幕還是很壯觀,但這次35mm拷貝畫質算不上很好。
《當心聖妓》(Beware of a Holy Whore - 1971)
班底演員全員出動,似乎是非常自傳性地描寫一群電影工作人員的拍片記實,包括混亂的男男或男女關係,脾氣暴燥的導演,卡住的拍片資金和創作靈感。套用某一期國民戲院的主題,本片可說是一部關於電影的電影。片尾一連串的蒙太奇也將這群人的拍片過程和最後鏡頭下成形的電影段落呈現出來,展現了電影從腦中的靈感化為真實影像的神奇。
片中的導演穿著法斯賓達的招牌黑皮衣,而法斯賓達自已則演出被導演使喚的角色,看來他很喜歡在電影裏演出現實中被自己壓迫的人物,真是自虐虐人。
比較偏早期作品較悶的風格,不太容易看。據說本片是法斯賓達在自已的作品中最喜愛的一部。
**
這次影展總共看了十九部片。我個人特別喜歡《恐懼吞噬心靈》《寂寞芳心》《一年十三個月亮》《瑪莉布朗的婚姻》《蘿拉》,其他作品也皆有可觀之處。
可惜的是影展有一半的影片是放映16mm的拷貝,這些拷貝的畫質都有不少改進空間,剩下另一半35mm的影片也有很多問題。
你好,我也在這次影展看了《瘟疫之神》、《絕望》、《愛比死更冷》、《屈斯特婆婆上天堂》、《霧港水手》、《美國大兵》、《恐據吞噬心靈》、《當心聖妓》、《站長夫人》、《瑪塔》、《佩特拉的苦淚》、《與四季交易的商人》、《維若妮卡佛斯的慾望》、《小惡魔》、《瑪莉布朗的婚姻》、《外籍工人》、《尼克斯豪森之旅》、《蘿拉》、《寂寞芳心》、《恐懼中的恐懼》、《狐狸和他的朋友們》、《一年13個月亮》、《R先生為何會抓狂》、《中國輪盤》
回覆刪除喜歡的是《屈斯特婆婆上天堂》、《恐據吞噬心靈》、《瑪塔》、《佩特拉的苦淚》、《與四季交易的商人》、《小惡魔》、《寂寞芳心》、《蘿拉》。
較不推薦的是《瘟疫之神》、《霧港水手》、《當心聖妓》、《尼克斯豪森之旅》、《恐懼中的恐懼》。
謝謝你在部落格和Plurk的心得分享,從七月底開始我都有在發漏您的心得。
哇!你幾乎都看了呢!(除了莉莉瑪蓮?)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