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了一下今年的觀影記錄,我的暑期觀影行程大多被影展所佔滿,沒看《變形金剛2》也沒看《哈利波特》,不過還是看了四部算是好萊塢大製作的電影,隨性聊一下。這四部片分別是《頭號公敵》《天外奇蹟》《特種部隊:眼鏡蛇的崛起》和《惡棍特工》。
《頭號公敵》(Public Enemies - 2009)
我在新竹某戲院看了這部麥可曼恩(Michael Mann)的新作,可惜戲院的放映效果沒法完整呈現這部片在攝影上可能的水準。這部片在網路上的評價似乎毀譽參半,喜歡的人推崇這部片在場面調度上的技術和對時代細節上的考證,不喜歡的人抱怨劇情的單調和人物的呆板。當然我不認為這是什麼經典大作,若要拿來和《烈火悍將》(Heat - 1995)相比應當是落差不小,但原本我對《烈火悍將》就已經沒多少印像了,自然並不會特別期待。
而這部新片我認為還是拍得工整有味,黑白兩方男主角的對比,拉出主角的反政府性格,和面對時代改變時不我予的情懷,加上仍然是精彩的槍戰、劫囚、搶銀行場面,還有大明星的加持,已經有基本的水準。尤其是這部片的收尾我還滿喜歡的,雖然似乎也不太得人疼。(安排一個老警探而不是白道主角替迪林傑傳話,是一個滿微妙的設計)
這並不是《烈火悍將》,雖然兩雄對峙是類似的設計,但劇情的主題和走向就已經不同了,實在沒必要硬拿來比較(誰說兩個角色的份量一定得相等?)。男女主角的感情戲或許並不新鮮,但仍然是忠於角色,忠於故事的題材。迪林杰身旁的伙伴確實是面目不清.....好吧!就說不是《烈火悍將》了。但至少這還是一部貫徹作者刻劃男性英雄形像的電影,即使不一定是特別成功的嚐試。
《天外奇蹟》(Up - 2009)
看這部片實在是一波三折,英文版不知怎麼新竹戲院第一週全部放在小廳,原本興沖沖的去新竹某戲院觀賞,卻被恐怖的畫質和嚴重抖音氣到,看了半小時就出場了。一直到第二週後這部片新竹威秀才改放在大廳,我也才真的完整看完這部片。
相對於這部Pixar的新片在網路上的高評價(幾乎看過的人都喜歡),我自己是覺得滿失望的。雖然影片前段描寫主角卡爾和妻子艾麗自青梅竹馬開始相伴一生的鶼鰈情深,以及他們如何為了生活犧牲放在他們心中探險的夢想,那連串蒙太奇段落真是滿動人的,但自房子開始起飛後,這真正開始的冒險故事反倒覺得有點機械化了。情節並沒有和前段故事有明確意義上的延續:故事加入了可愛的小男孩和一隻會說話的狗,為了保護稀有動物和獵人對抗,這和其他一狗票動物擬人卡通有何不同呢?卡爾遇上他小時候的偶像探險家,他在南美森林養一堆狗據地為王的瘋狂情節直讓我想到《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 - 1979),但這又和電影的主題有何關係?(是沒關係啊…你想太多了吧?)
換個角度來看,相對於影片開頭較為現實感的處理,卡爾用一堆汽球把房子拖上天的設定其實是很超現實了。這種超現實像是以隱喻的方式來運作,卡爾對抗時代變化和自已老朽生命的方式靠的是一種近乎幻想的力量,所以他才像是一轉眼就來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南美秘境,那房子正代表了他和死去妻子一生的累積,而他執著地想讓圖畫中房子座落在崖上的幻想成真,明顯地就是一種追尋死亡的企圖。但這南美秘境並不真是什麼人之將死的幻境,在這裏他遇見了兒時的偶像而後又破滅,他和一位小男孩一起冒險給了他新的生命意義,而冒險本身,以及最後相簿的開示讓卡爾放下他對過去的執著,繼續面對未來的生命,這像是上帝機器的邏輯,為這電影找到一個向上的收尾。
《天外奇蹟》以老人角色的觀點來重新連結生命的老朽與新生,為不斷走下坡的人生製造出一場不斷向上的電影夢幻,這企圖很動人,但影片後段的冒險故事並沒有支撐住這樣的企圖,很可惜。不過一如以往,我的想法似乎和大多數人不同。
《特種部隊:眼鏡蛇的崛起》(G.I. Joe: The Rise of Cobra - 2009)
這部電影是公司招待欣賞的,沒花錢也沒什麼期待,所以也稱不上失望不失望。片中大規模的特效場面和各式新奇的科技武器可說是這部片最娛樂之處,青少年取向的爆米花風格和英雄主義也算中規中矩。就一部無腦動作片而言算是很歡樂,或許也可幫片商多賣一點週邊玩具產品。
不過這部片塞入了大量的角色和其過多的背景故事讓電影顯得有點混亂,據說是為了放入原著卡通系列情節的緣故,但這些角色背景鋪陳得太粗糙以致於缺乏說服力,甚至顯得非常好笑(尤其是東京寺廟的那一段)。片名喚做眼鏡蛇的崛起,但最後結尾系列反派角色正式確立之後馬上就被好人給關起來了,實在有點蠢。尾聲美國總統的橋段為續集鋪梗,但也實在沒有什麼邏輯可言。(美國總統是很難當的…)
不管故事的亂七八糟,這部片的幾個主要演員都缺乏魅力是最大敗筆,Channing Tatum缺少存在感,Marlon Wayans太過搞笑不似個超級大兵,其他各個老牌明星也都沒啥份量,Joseph Gordon-Levitt的出場令人意外,但也擺明了只是露臉賺錢罷了。或許只有李秉憲飾演的忍術殺手讓人印象深刻,以及幾位姣好身材的女星吸引男性觀眾的目光。
除非又被招待,不然對這部片未來可能的續集實在興趣缺缺。
《惡棍特工》(Inglourious Basterds - 2009)
對昆汀的作品實在又愛又怕,《惡棍特工》今年在坎城時似乎沒引起太多注目,沒想到在美國上映後票房甚佳,也激起了很多討論話題。原本也沒太多期待,看完之後,覺得這部片或許是今年最有趣最令人滿意的電影之一。
基本上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的電影總是不按牌理出牌,實在很難預期會看到什麼樣的東西。繼之前的黑幫犯罪類型、功夫動作片、B級恐怖片之後,這次導演玩的是納粹碟報題材,同時也是又一部的復仇電影。但老實說我對片中的歷史、政治、復仇沒太多感想,導演也似乎志不在此,與其說他想談二戰納粹歷史或猶太人的復仇,不如說他對於怎樣在這些元素之下來說一個故事玩一部電影更有興趣。
光看開頭的第一場戲就足以為這部電影定調,一場簡單的戲原本只用來介紹角色出場和建立故事的前提,但導演花了比一般預期還要多很多的時間來玩這場戲,從角色緩慢的出場,大量的對話和語言的轉換,似乎比起情節本身,更大的重點在於演員的表演和連珠砲似的台詞,這些對話建立起角色的性格和透過言詞營造出懸疑的張力,將暴力的動作壓縮到最後一刻才爆發出來。這場戲不但介紹了角色和劇情、展示整部電影的風格手法,也預示了片中各種不同語言的張力,甚至也些微點出了反類型的設計。光這一場戲,Christoph Waltz演出的本片大反派納粹軍官漢斯蘭達(Hans Landa)就已經光芒萬丈,更宣示這也是一部屬於演員的電影。
影片接下來的敘事也如同《追殺比爾》(Kill Bill - 2003)一般分成數個章節,每個章節都介紹新的角色和情節新發展,最後在最後一章戲院復仇行動中各線匯集達到高潮。每章各有不同的風格但也有共通類似的元素,互相關聯卻也自成一格。
第二章用暴力又戲謔的方式介紹惡棍特工們出場,把傳統的美軍英雄描寫成嗜血暴力的大老粗,營造出令德軍恐懼的神秘傳奇,卻也某種程度的解構它。第三章描寫第一章從納粹獵殺逃脫的少女蘇珊娜在數年後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和納粹以及蘭達再度碰上,並且決心策劃她的復仇行動。第四章則是惡棍們和德國電影女演員搭上線,同樣也策劃一場暗殺行動,但卻在他們相會的酒館碰到了危機。這場戲同樣也是花了比情節所需還要多的時間,玩了一場用大量對談營造出的對峙張力,甚至第一章所揭示的語言差異在此也成為致命的關鍵。
最後一章各路人馬聚集在戲院,情節卻有了出乎意料的發展,不但角色的立場有了令人驚奇的轉變,導演甚至毫無顧忌地改寫了二戰的歷史,讓希特勒和一票納粹高階官員葬生在亂槍和大火之中,而蘭達和惡棍們的對決也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展開並收尾。這種對史實的不在乎也引發了某些批評的觀點,認為此種處理納粹和猶太人歷史的方式是不道德的。這不令人意外,尤其是對猶太人苦難歷史極為敏感的美國人。
但昆汀更為在乎的應該是他要如何巔覆美軍、猶太人和納粹在電影中的形像,創造出逼人的角色和戲劇張力。這甚至也可以說是一部關於納粹電影的電影。導演不但在片中呈現了納粹德國如何利用電影的歷史,還拍了一部虛構的片中片《國家的榮耀》(Nation's Pride)(據說風格手法參考了《波坦金戰艦》[Bronenosets Potyomkin - 1925])來展現德國政宣電影的風貌,以及最後很諷刺的,就在這部片首映中間,蘇珊娜的臉龐突然佔據了銀幕的畫面,她宣佈納粹的罪行,隨後膠捲所承載的復仇之火從銀幕竄出吞噬了一切。或許可以說這是昆汀以他的方式,在電影的異次元世界中的一次歷史復仇行動,當然或許他根本不在乎?
當然還有很多細節可深究,比如說片中各種關於電影典故的指涉,歌曲和配樂上的運用(本片使用了許多Ennio Morricone和其他西部片的配樂,不過我不熟),和暴力美學。但總之《惡棍特工》是一部充滿電影魅力和驚奇趣味的電影,一些傳統對劇情節奏或電影寓意的要求似乎都不太重要了。
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身份若沒有Google帳號或其他網路ID,請使用名稱/網址的方式留言,網址可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