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David Bordwell在他的網誌發表了一篇文章:INCEPTION; or, Dream a Little Dream within a Dream with Me,裏面談了他對《全面啟動》的一些想法。雖然我說要醒來了,但大概醒來後發現還是在夢中,所以昨天就在噗浪上隨手翻譯了一下這篇文章的一些重點,整理於下。
不過先聲明因為Bordwell先生的網誌文章大都寫的非常的長,而且引經據典的一堆,我以往其實很少認真讀他的文字,他的紙本著作我也不熟悉,所以純粹是門外漢的整理,有錯誤或誤解的地方大概不少,有興趣的請自行參照原文。
這篇文章主要談的是這部片的複雜的敘事結構是如何被建立起來的,DB一直對古典敘事手法和鏡頭語言很關注,所以會以這角度切入也是理所當然,他大概是覺得諾蘭這樣玩敘事讓他看得滿爽的。文章內提到很多影史上不同的影片做例子,印像中這也是DB一直很關注的重點,看現代影片如何運用一些古典的手法來完成敘事,這大概是他覺得《全面啟動》最有魅力的地方吧?果然是非常形式主義的觀點。
**
首先介紹的是motivation的概念,不是太好理解的概念,似乎是說好萊塢怎樣為一部電影的形式建立其合理性。比如為什麼我們可以接受音樂劇裏的角色突然唱起歌,或是恐怖片裏會出現超現實的怪物之類的。一些敘事上的實驗也需要一些motivation,比如記憶拼圖這種形式就需要解釋角色的無法長期記憶的問題才能建立,像各種科幻電影或黑色電影也都有各自的motivation,讓劇情或敘事產生變化。不過許多好萊塢之外的歐洲電影就不一定需要玩這套,像《去年在馬倫巴》就直接拍成那個樣子,不需要解釋。《全面啟動》則是以科幻元素和一般人做夢的經驗當做motivation,但目的是要建立起電影中複雜的敘事迷宮,並不是真的要探討夢境這回事。
接下來DB談的是如何結合一部電影中的多重故事,他舉了很多影史的例子,在此不贅述。最後重點在多層結構的故事,也就是故事中有故事,比如說回敘片段裏又再回敘。《全面啟動》就是以夢中夢的設定來玩類似的敘事(基本上DB很愛談這種敘事或鏡頭語言的歷史)。
接著是仔細分析全面啟動中的多層結構的手法。就傳統的方式而言,一般都是從現實開始切入下一層敘事,然後再下一層。但這部片開頭那場戲是反過來拍的,從最底層開始一層層回來,每回來一層就是一個驚奇。算是給觀眾的一個訓練。接下來電影透過Ariadne這角色來向觀眾解釋其他的一些設定,最後則是解釋了影片後段那好幾層的結構是怎麼回事,這邊其實和一般影迷討論的差不多,他認為最後一層是Limbo。
最後則是在講Kick的瞬間那多層夢境各有不同的時鐘,他提到這種交叉剪接(crosscut)通常就會有各自不同的速度,比如英雄救美的戲,壞人要侵犯女主角的速度就會比英雄從遠方趕來的速度還要慢。最後這段戲算是用劇本設定把這種交叉剪接的特性給具體化了。
再來談到遞迴架構(recursive)的限制,人的感知不可能無止盡一層包一層的進去,最多五層就差不多了,再下去就會混亂,所以電影也差不多給我們五層的現實。諾蘭小心地把每一層的空間給區分開來,讓觀眾可以很清楚地分別是哪一層,也就是他在處理這種很前進的結構時是力圖對觀眾友善的。在此DB提出:巨觀的結構越複雜,微觀的結構就得要越簡單,像《記憶拼圖》那種讓人混亂的倒敘結構,就得要在每一段裏面安排容易讓人辨認的接點。
再來類型元素也可幫助簡化電影的情節,如《記憶拼圖》裏的黑色犯罪元素。全面啟動裏就有科幻、盜匪、007、團隊任務等元素。費雪的潛意識充滿了動作片的元素,或是巴黎咖啡館、陽光下玩耍的小孩。都是讓觀眾容易跟上的設計。中段的訓練過程,或是那種"男人因為害死女人而自責"的通俗劇也是類似的作用。像現代的奇幻、科幻、漫畫電影或是電玩遊戲也都使得現代觀眾更容易理解電影中創造出來的虛擬世界,不會困擾於一些現實中的限制。總之為了建立這種複雜謎團式的結構,諾蘭用現代的類型元素和古典好萊塢式的故事線,完成這場電影敘事。
當然也有缺點,諾蘭總是比較愛玩頭腦遊戲而不善於處理動作場面,有些台詞可以再修剪。電影裏面也有過多讓人解讀的象徵,讓這部片顯得太過繁瑣,故事的設定也並不總是完全一致。但《全面啟動》用了夠熟悉的元素讓觀眾可以跟得上,但又拍得怪異、曖昧、簡略,讓人不斷地談論甚至重覆觀賞。
另外DB的太太Kristin Thompson也在篇首承認這部片的角色刻劃並不完整,但她稱角色背景動機其實不是那麼重要,因為這部片的敘事需要花更多的力氣。在篇末她也談到本片故事的靈感可能源自於某一本唐老鴨的漫畫The Dream of a Lifetime!,她比較了兩者的異同。這邊就不細看了。
不過先聲明因為Bordwell先生的網誌文章大都寫的非常的長,而且引經據典的一堆,我以往其實很少認真讀他的文字,他的紙本著作我也不熟悉,所以純粹是門外漢的整理,有錯誤或誤解的地方大概不少,有興趣的請自行參照原文。
這篇文章主要談的是這部片的複雜的敘事結構是如何被建立起來的,DB一直對古典敘事手法和鏡頭語言很關注,所以會以這角度切入也是理所當然,他大概是覺得諾蘭這樣玩敘事讓他看得滿爽的。文章內提到很多影史上不同的影片做例子,印像中這也是DB一直很關注的重點,看現代影片如何運用一些古典的手法來完成敘事,這大概是他覺得《全面啟動》最有魅力的地方吧?果然是非常形式主義的觀點。
**
首先介紹的是motivation的概念,不是太好理解的概念,似乎是說好萊塢怎樣為一部電影的形式建立其合理性。比如為什麼我們可以接受音樂劇裏的角色突然唱起歌,或是恐怖片裏會出現超現實的怪物之類的。一些敘事上的實驗也需要一些motivation,比如記憶拼圖這種形式就需要解釋角色的無法長期記憶的問題才能建立,像各種科幻電影或黑色電影也都有各自的motivation,讓劇情或敘事產生變化。不過許多好萊塢之外的歐洲電影就不一定需要玩這套,像《去年在馬倫巴》就直接拍成那個樣子,不需要解釋。《全面啟動》則是以科幻元素和一般人做夢的經驗當做motivation,但目的是要建立起電影中複雜的敘事迷宮,並不是真的要探討夢境這回事。
接下來DB談的是如何結合一部電影中的多重故事,他舉了很多影史的例子,在此不贅述。最後重點在多層結構的故事,也就是故事中有故事,比如說回敘片段裏又再回敘。《全面啟動》就是以夢中夢的設定來玩類似的敘事(基本上DB很愛談這種敘事或鏡頭語言的歷史)。
接著是仔細分析全面啟動中的多層結構的手法。就傳統的方式而言,一般都是從現實開始切入下一層敘事,然後再下一層。但這部片開頭那場戲是反過來拍的,從最底層開始一層層回來,每回來一層就是一個驚奇。算是給觀眾的一個訓練。接下來電影透過Ariadne這角色來向觀眾解釋其他的一些設定,最後則是解釋了影片後段那好幾層的結構是怎麼回事,這邊其實和一般影迷討論的差不多,他認為最後一層是Limbo。
最後則是在講Kick的瞬間那多層夢境各有不同的時鐘,他提到這種交叉剪接(crosscut)通常就會有各自不同的速度,比如英雄救美的戲,壞人要侵犯女主角的速度就會比英雄從遠方趕來的速度還要慢。最後這段戲算是用劇本設定把這種交叉剪接的特性給具體化了。
再來談到遞迴架構(recursive)的限制,人的感知不可能無止盡一層包一層的進去,最多五層就差不多了,再下去就會混亂,所以電影也差不多給我們五層的現實。諾蘭小心地把每一層的空間給區分開來,讓觀眾可以很清楚地分別是哪一層,也就是他在處理這種很前進的結構時是力圖對觀眾友善的。在此DB提出:巨觀的結構越複雜,微觀的結構就得要越簡單,像《記憶拼圖》那種讓人混亂的倒敘結構,就得要在每一段裏面安排容易讓人辨認的接點。
再來類型元素也可幫助簡化電影的情節,如《記憶拼圖》裏的黑色犯罪元素。全面啟動裏就有科幻、盜匪、007、團隊任務等元素。費雪的潛意識充滿了動作片的元素,或是巴黎咖啡館、陽光下玩耍的小孩。都是讓觀眾容易跟上的設計。中段的訓練過程,或是那種"男人因為害死女人而自責"的通俗劇也是類似的作用。像現代的奇幻、科幻、漫畫電影或是電玩遊戲也都使得現代觀眾更容易理解電影中創造出來的虛擬世界,不會困擾於一些現實中的限制。總之為了建立這種複雜謎團式的結構,諾蘭用現代的類型元素和古典好萊塢式的故事線,完成這場電影敘事。
當然也有缺點,諾蘭總是比較愛玩頭腦遊戲而不善於處理動作場面,有些台詞可以再修剪。電影裏面也有過多讓人解讀的象徵,讓這部片顯得太過繁瑣,故事的設定也並不總是完全一致。但《全面啟動》用了夠熟悉的元素讓觀眾可以跟得上,但又拍得怪異、曖昧、簡略,讓人不斷地談論甚至重覆觀賞。
另外DB的太太Kristin Thompson也在篇首承認這部片的角色刻劃並不完整,但她稱角色背景動機其實不是那麼重要,因為這部片的敘事需要花更多的力氣。在篇末她也談到本片故事的靈感可能源自於某一本唐老鴨的漫畫The Dream of a Lifetime!,她比較了兩者的異同。這邊就不細看了。
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身份若沒有Google帳號或其他網路ID,請使用名稱/網址的方式留言,網址可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