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展

伊朗電影節-噤聲/吶喊-觀後記(2)

《收集眼淚的男人》(Keshtzar haye sepid - 2009)

電影透過一個來回在各個鹽島收集居民眼淚的人,呈現出島嶼間各種奇幻不文明的風俗儀式,島上的居民都有許多悲慘的傷心記憶,生活在困苦的環境中,他們寄託於將眼淚送到遠方去超渡,同時壓迫弱勢者成為祭品以求上蒼憐憫,於是悲劇帶來悲劇,但他們悲傷的出口卻是莫名的空無。這其實是對伊朗文化社會一種超現實的寓言,電影後段也具體呈現出社會對異端者的集體壓迫,特別是被壓迫者是個畫家,因為畫了不符人們常識的顏色而被判了罪,送到遠方的島去勞改,這裏寓意特別明顯。

電影中荒脊的大地和海洋景色非常淒美,人們佇位在土地上孤苦無依,只有痛苦的過去和無望的未來。海洋將他們封閉在原處,有些人只能寄望遠方會有個美好的天堂樂園。這種充滿意像的構圖和沈重的文化與歷史感,直讓我想到安哲羅普洛斯的風格。非常標準的藝術電影。尤其片中有一段將死去的囚犯投入海中的情節,屍體沈入海中,但綁著的木桶飄浮在水面上,於是大片的木桶海就是非常沈重的視覺表現。另一方面我也想到金基德的《春夏秋冬春》或是《情弓》(沒看過),同樣是透過一些簡單封閉的場景來表達超現實的寓言,這部片很多場景都是在海上的小船中,更是神似。

而整部片的懸念就是在這些收集來的眼淚到底去向何處,結尾給出了個非常有力道的控訴,雖然有點刻意。整部電影之前出現的許多伏筆和視覺符號在結尾都有意地出現,原來人民夢想的天堂樂園不在遠方,只是獨裁者的控制讓他們活在封閉無知的環境中,他們的夢想與痛苦只是統治者房內的裝飾,而那些淚水的歸處更是令人痛心(就不爆雷了)。

我很喜歡這部片,也是個人對伊朗電影的新發現,相比過去如阿巴斯基羅亞斯塔米那簡樸又渾然天成的構圖與影像,《收集眼淚的男人》在畫面上雖然簡約卻是更雕琢的,有些地方更傾像是歐洲或是俄國那種光影傳統。本片導演穆罕默德拉素羅夫去年和賈法潘納希一同被捕及判刊。

《煙花星期三》(Chaharshanbe-soori - 2006)

這部片的題材比較是伊朗現代社會中產家庭的樣貌,和之前看過的伊朗電影都不同。故事發生在現代公寓社區內,一位清潔工少女受僱去打掃,少女有個即將要結婚的男友,而她僱主的家庭結婚多年正遭受外遇危機,女主人疑神疑鬼不斷懷疑丈夫外面有女人,造成兩人惡言相向。另外住在隔壁的離婚獨居的女人,疑似是男主人的外遇對像。這三個女性正好互相對照。

故事發生在一天之內,精巧的劇本巧妙地透過少女陰錯陽差的介入,讓爭吵的夫妻有了許多的轉折,也讓少女知悉了許多秘密。她原本期待婚姻的來臨,但這一趟經歷讓她提早感受到婚姻不確定與陰暗的一面,包括愛情的逍逝與背叛,以及離婚女性的孤獨。這故事並不特別針對伊朗,稍做修改可以發生在任何地方,呈現出現代社會的共通的人性樣貌。

除了題材之外,本片是我過去在伊朗電影少見的大量靠劇本台詞、演員表演和敘事調度的戲劇作品,鏡頭在社區內外的流轉保有了些許紀實的味道,而整體戲劇風格的純熟更像是歐洲的文藝劇情片。以前常看許多伊朗片都是素人演員,但這次體驗伊朗職業演員的表演也是非常有功力的,有場在車上的分手戲特別令人印像深刻,看的時候我直想為何台灣都拍不出這樣精彩的戲劇作品呢?本片導演阿斯哈法哈蒂的近期新作《分居風暴》在柏林影展拿了金熊獎,值得期待。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