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每年例行回顧的時間,今年目前為止看了138部新舊影片,相較去年有些增長,不過發文數則是陷入新低。回顧片單時才發現很多留在噗浪上的感想其實可以整理下來留為紀念,所以趁年終補了幾篇,剩下沒整理成單篇的感想就補述在後面。
今年最愛的新片剛好選了十部電影,無特定順序。
《分居風暴》(Jodaeiye Nader az Simin – 2011 - Asghar Farhadi - 伊朗)
[Blog on Cinema: 《分居風暴》]
《桃姐》(A Simple Life – 2011 - 許鞍華 - 香港)
[年終回顧補記:《桃姐》]
《性愛成癮的男人》(Shame – 2011 – Steve McQueen - 英國)
[年終回顧補記:《性愛成癮的男人》]
《奇蹟》(奇跡 – 2011 - 是枝裕和 - 日本)
[年終回顧補記:《奇蹟》]
《黑心交易員的告白》(Margin Call – 2011 – J.C. Chandor - 美國)
[年終回顧補記:《黑心交易員的告白》]
《巴黎妓院回憶錄》
(L'Apollonide (Souvenirs de la maison close) – 2011 - Bertrand Bonello - 法國)
充滿各式女體也不乏祼露與情色,同時又拍得唯美無比。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巴黎末代妓院被拍成一個超現實的空間,女人的神聖與淫穢、美麗與痛苦、純真與世故都被凝結於其中。
開場不久的血腥暴力段落被省略一直㺫中後段的重現,加強了其象徵意義,但這看來頗為玄虛的處理到後來其實好像也滿淺白的。若開場和結尾都是一場夢,那中間無數的段落不也是夢幻一場?緩慢飄移的鏡頭,昏黃的燈光與其間男男女女的臉孔,直接讓人想到侯導的《海上花》,其華麗感也頗有點王家衛的影子,華美的妓女與坤士們感嘆著時代的消逝,也想到去年才看的《浩氣蓋山河》,不過沒法去爬疏其他許多電影的脈絡了。
《諜影行動》(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 - 2011 - Tomas Alfredson - 法國/英國/德國)
瑞典導演Tomas Alfredson來拍這個七零年代的英國黑色諜報片,充滿了復古的風情,攝影、鏡頭和剪接都頗有味道,光看裏面的場景和演員也足夠了。依稀想到過去看一些歐陸電影的感覺,比如梅爾維爾的《影子軍隊》,片中那場舞會不知怎麼讓我想到米洛斯福曼早期的電影。Gary Oldman的演出頗驚人,不是過去常見的激烈演法,非常沈靜內斂卻份量十足,一些細微的表情和小動作都值得細看。
可能是原著小說內容非常龐雜,所以電影劇本的資訊密度非常高,但台詞相對精簡,大量細節都藏在畫面裏,同時敘事又打亂了時序,透過回憶創造出抒情的力道,看來編導真是用足了力氣。問題還是很難跟上情節,雖然劇本用了幾個段落帶出不同角色的經歷,各別都頗精彩,但串在一起要理出來龍去脈有些困難,加上戲院上映時字幕翻譯似乎不甚精確,可以理出大致的情節走向和主題,但情節推理的關鍵轉折就有點麻煩了。對原著及七零年代冷戰英美俄之間的政治氣氛熟悉的話,應該會比較有感覺。
而情節之外光看角色塑造就已十分有趣,裏面充滿了情報人員之間暧昧的情愫與心結,除了情報推理之外,更有許多情感暗流,和諜報現實世界裏的盡在不言中。
《凱撒必須死:舞台重生》
(Cesare deve morire – 2012 - Paolo Taviani, Vittorio Taviani - 義大利)
《凱撒必須死》介於虛構和紀錄之間,當然虛構多一點,其呈現的是莎士比亞的劇作,卻是透過一群真實關在牢裏的重刑犯演員來排練演出。而電影重點放在以排練為型式,超現實地將莎劇的演出放在監牢的環境中,看角色的激越情仇如何與演員真實心境與性格互相滲透。一方面這亙古的謀殺背叛與爭鬥的故事不斷地在舞台上重演,而電影又透過其形式暗示這戲劇的本質反映了千古不變的人性,和這些重刑犯過往的生命歷程。看藝術如何表達人性,和人性又是如何透過藝術而超越。
雖是由重刑犯來演出,片中大部份的時間觀眾只看到他們在表演戲劇,只有少數的時候才看到一點戲外囚犯們的真實故事,但整個排演的環境和演員真實的臉孔又一再提醒觀眾戲劇和電影中現實之間的張力。而整部電影其實也是另一層虛構,可說是一群囚犯在演一群囚犯排演莎劇及最後演出的過程。他們不但在演出莎士比亞,更在呈現他們面對戲劇的專注與掙扎。甚至在電影的最後,透過其中一個角色道出,他們在認識藝術之後,這監牢才真正成為了牢籠。
這真是個神奇而殘忍的電影,在謝幕之際,三個在舞台上因各自不同的罪而死去的角色又再度站在一起,但舞台下的演員則繼續在牢中償還各自身負的罪,有如透過藝術讓義大利古今兩個虛構時空有了繼承與連結。這群外表滿溢雄性暴力的重刑犯,動人地演出莎劇原作中男人間的背叛、謀殺與情感掙扎,成為了這部充滿層層後設與作者算計電影的最大力道所在。
《法外見真情》(Les neiges du Kilimandjaro – 2011 - Robert Guédiguian - 法國)
讓我想到的是稍微多一點溫度的肯洛區,劇情簡單通俗、手法質樸真誠及很多生活中的社會省思,小人物的平凡故事配上一堆聽來有點芭樂的流行歌配樂,真有種通俗鄉土劇的fu。但內容充滿或許天真卻又不造作的人性善意,和對自身階級與身處社會甚至世界的簡單卻深刻的自我省思,更延伸到愛情、家庭與人生的自在與困惑。我想是一種歷史厚積而成的文化性格,讓這個如果在台灣會被拍得超級芭樂的故事變得很動人。
《花都魅影》(Holy Motors – 2012 – Leos Carax - 法國)
看完這部片第一個想到的形容詞是刺激,或者說是一種強烈的煽動性和娛樂性。男主角清晨搭上白色大禮車出發去執行他每日不同的任務,他透過不同的特殊化妝扮演各種不同的人,進出不同的怪異瘋狂的情境,每個情境都帶出意想不到的轉折。這情節型式起初帶出了懸疑性,但電影很快地拆解了觀眾對電影中現實的認知,成為一種導演演練各種電影類型的後設習作,而在有如短片串連的脈絡下電影也建立起抽象的現實邏輯,電影有如時空跳躍般地帶領觀眾進出各樣的情感與官能體驗,身處其中的主角以及觀眾在拆解了固定的身份與現實認知後,剩下來留存的自我又該如何定義?
從型式到細節到架構層層疊疊,讓影迷猶如進入遊樂場一般可以盡情分析玩味其手法、象徵,同時導演Leos Carax也仍然照顧到對觀眾感官與智識上的刺激。大禮車內外類似乎科幻片的物質化美學,讓人驚嚇的祼露、暴力和懸疑,充滿文藝感性的動人對戲與其間的死亡氣息,電影和面具內外真實與虛構的辯證,最後到底是我們在觀賞電影還是被電影迷宮所操弄?我們面對真實的生活與自我的肉體,是否也同樣有著逃離與超脫的慾望和恐懼?這部電影是天才的傑作還是裝模作樣的賣弄?
你這介面對於「留言」追蹤太不親切了。
回覆刪除話說,週日我要去新竹影像博物館講一堂講座,有空來不?
或可小聚。
(肥內)
現在 留言的人很少了,所以我把留言列表拿掉。
回覆刪除周末ok
反正是下午兩點在新竹影像博物館。
回覆刪除如果要早約,你跟我說,我提早到。
我是大概跟他們約13:30到,要測試一下我帶的片子能不能放。
我的手機:0966221988
就一點半吧,影博館的編審我認識,到時候見。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