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Cléo de 5 à 7 - 1962)
這位小姐在這一個半小時內還真是做了好多事....
法國新浪潮導演安妮華達的成名作,呈現影片女主角某日下午五點到七點等待身體檢查報告出爐的歷程,這種一個半小時走真實時間的電影,讓我想到前幾年的Before Sunset,然後突然發現這片最後一段根本是迷你版的Before Sunrise,果然Before系列是偽法國片無誤。
不過這一個半小時步調略顯緊湊,可能是女主角處在焦慮的狀態,然後她又活在巴黎這個城市過著浮華的生活。走幾步路,坐個車就可以逛逛街、見朋友、散心和來個浪漫的邂逅。但在浪漫的表相下,這部片一直是由背後死亡的恐懼所推動的,女主角追求美麗的外表、浪漫的感情和優雅的生活,這些都和她生命可能即將結束產生了矛盾與對抗,同時電影也透過她的狀態和眼光來看待當時的巴黎一角與人群,當然也提及當代戰爭的陰影。雖然情節沒發生什麼大事,但導演的調度和視角讓這部電影內容豐富了起來。
可能人的生活或者是文明就是這樣懷抱著生存的慾望,望著未來與遠方,逐步走向死亡終點的過程。到底片頭的算命師向觀眾揭露的是未知的真相?還是片尾醫生所宣告的規劃與希望才是真實?在未來還未公佈答案的當下,或許就只能先活過這一個半小時,並從中找尋對生活的希望。
《黛絲姑娘》(Tess - 1979)
近幾年才接觸了波蘭斯基的舊作,看這部片時會一直讓我想到他十年前的《戰地琴人》,主要是女主角Nastassja Kinski在田裏辛苦勞動時,那一整片鏡頭下的景色,像是繪畫般地將十九世紀人們的身影定格,頗近似記憶中他為猶太人受難歷史定格的方式。雖然兩部片的情節都跟著一位主角的遭遇來進行,但感覺上並不是關於主角這個人,而是關於籠罩在他們身上的命運。
電影一開頭就以女主角一家血統的揭露為引子,引發了後續悲慘的命運。但這命運並不完全是外在力量的捉弄,更多是根源於角色的價值觀與信仰,但這些性格的本質也是整個社會宗教規範下所形成的。尤其男女主角一直執著在純潔與贖罪的心結上,即使最後兩人都受過苦而決定在一起,但宿命早已刻在他們的心中,談超越已經太遲。
從現代的眼光來看,男女主角一直做出錯誤的選擇或是太多無謂的堅持,這讓他們到最後做出不得不然無法回頭的決定。但在封閉的時空與心靈之下,他們或許並沒有其他的選擇,即使覺悟也總來得太晚。這電影就是看命運如何折磨人,以及更多的是人心如何折磨自已,而這一切都寫在血脈中,寫在人的本質裏。他們的受苦與掙扎在波蘭斯基疏離的鏡頭與美麗的攝影下顯得殘酷且動人,也和導演作品中一貫的世界觀相連。
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身份若沒有Google帳號或其他網路ID,請使用名稱/網址的方式留言,網址可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