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膚慾謀》(La piel que habito / The Skin I Live In - 2011)
(本文有劇情透露)
阿莫多瓦式華麗又俗爛的性愛與暴力瘋狂,讓這個有夠變態的故事充滿異樣濃厚的感情力量,其中對於色相與親情的矛盾執迷,讓這很奇情的超現實故事有了某種理直氣壯的邏輯。
視覺上很多很物慾的元素:開場被囚禁在房間透過監視器被人觀看的神秘女子,那些準備早餐的細節 ,對比男主角實驗室的種種器材和後來手術準備的細節步驟。人類透過科學和醫學企圖重現再造生命與真實,這些器材和儀式彷彿是人類慾望的延伸中介。
只是這些努力在電影中只達到外皮的程度,男主角的妻子因失去了外皮而自殺,後來女兒則是因被強暴而發瘋最後也死去。男主角後來透過醫學重製的是妻子的外貌、身體和性器官,只是包在外皮之下的人心也能有同樣的轉變嗎?電影把內在的部份省略過去,所以最後改造不能成功也是理所當然。
當然被改造的人還是有著劇烈的轉變,只是這轉變要怎麼才能讓觀眾覺得合理?電影透過時序調換的安排,先累積觀眾對神秘女子的好奇心和巨大懸念,再透過大段的倒敘揭露女子的真實身份,中間省略的大段轉變細節自然會讓觀眾自行連結。當然還是不太夠的,比如一個男人要如何身心完全都變成女人,光靠看電視或吃藥會有多少作用呢?不過這大概不是電影的重點,當改造完成,新生的女子已經成為一種符號。
有趣的是故事本身似乎就是要對抗這種人被外表符號化的概念,女子透過瑜珈的修行來保持內心的平靜不被侵入,直到男主角對他從恨意已經全然轉變成愛意,陷入自我創造的假像之中,女子至此才能執行她的復仇與逃脫。最後持槍對峙的場面看似老套,但女子對他符號的反叛與堅定讓子彈有如利刃刺穿了一切色相。
不過自然故事有著另一套脈絡,借用牛頭犬文章的分析,裏面三位不同母親的角色造成了各自的結局。第一位母親是女管家,她分別生了兩個各自瘋狂互不知情又互相仇恨的兄弟,她無力阻止兩人的瘋狂,最後只能以死亡做結。第二位母親是男主角死去的妻子,他對婚姻的背叛和對失去外表的痛苦,不但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也毀了女兒的未來。而年輕男子的母親則是相對正面的形像,也是男子成為女子後幾乎是唯一讓他活下去尋求回歸的所在。
阿莫多瓦很會寫這種大塊的慾望和情感的流向,很多細節點到為止可能也就夠了,所以最後鏡頭結束在母親與兒子相認的那一刻嘎然而止。一點有趣的是,最後男子揭露身份的戲是靠著一件舊時的女裝,向相熟的女同志店員告白。離家之前男子還半開玩笑地向女同志好友示好,但失縱六年回家之後他自己成為了女人,這是否開啟另一種慾望的可能?雖然這或許有點想太多了。而這電影中的人物大多就是靠這種慾望和情感宿命的形像而存在,不也是一種符號?
(觀賞於2013年三月十六日)
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身份若沒有Google帳號或其他網路ID,請使用名稱/網址的方式留言,網址可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