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巴黎,德州》Paris, Texas (1984)
導演:Wim Wenders
(以下有劇情)
對本片過往模糊的印像這次金馬影展又再次有機會重新檢視。
溫德斯選擇了西部荒野做為美國的意像,流浪的男人在沙漠浪跡多年又重新回到文明,這公路電影的形式雖不總是在旅途上,但也是一個人拋下一切後又重新學習如何當個人的旅程。開頭以類型暗示將往事做為故事的最大懸念,命題卻是十足藝術電影的人性旅程,所有的緩慢與荒涼都在引領著觀眾從個人、親人、家庭、父子到愛情的重新建構, 開頭的荒漠和片尾的都市叢林就像是對比與鏡像。本片對電影的指涉並不止於此,一場父親與小兒子在馬路兩邊並行的戲,父親默片式的肢體表演有如桌別林或基頓逗樂 了兒子。或是最後主角進入了一個個的色情包廂,面對的是巨大的窗戶,和景框中真人的扮裝女郎。
電影大半部都是跟著男人的視角,卻在最後高潮戲中透過窗戶/鏡子的設計讓最後才出場的女主角有著等量齊觀的角色份量,男人和女人各自的旅程就在這觀看與被觀看的鏡面之間交錯,而兩人間的悲劇卻源自於美國夢之中那無法言說無法填補的巨大黑洞。劇中人像是行在巨大毀滅後的殘骸中重新試著撿拾碎片的旅程,愛與心碎或許都是真實的,只是重回過去本就失去了意義,電影停在男人的旅程仍將繼續下去的當下。
片名巴黎德州是種歐洲和美國拼貼的意像,雖然指向的是德州真實的地名。對男主角來說是他生命的源起,也是他心靈的歸向,整部片的命題就是在談找尋精神上原鄉,似也隱含了某種對美國現代文明的觀察。從一位德國導演的視角來建構出的這充滿異國風情的美國雖然總有些失真的疑慮,但從美國的逃脫與重回的主題正符合作者的外來視角。
另外Ry Cooder經典的吉它聲響也是八、九零年代影迷心中永恆的電影配樂。
11/23《機遇之歌》Przypadek / Blind Chance (1987)
導演:Krzysztof Kieślowski
(以下有劇情)
本片在這次金馬放映的數位修復版連同上次看的《電影狂》真是我看過修復畫質數一數二好的經典重映,是否美好的放映體驗只能出現在影展?
也是相隔多年再重看,這部87年的作品在影像、鏡頭運用和命題已經初現奇士勞斯基九零年代經典的風格,從開場主角生命中片段記憶配上若即若離的主觀鏡頭, 到主情節以趕火車展開的各種可能的故事線和片尾機場一幕之間數年的時間包裹住主角平行時空不同的生命歷程,以及其中充沛的情感和三條線之間曖昧的共鳴感應即可窺之一二。
表面上是導演早期作品熱衷的政治題材,主角性格本質同樣是同情弱勢,睥睨當權,但因遇見了不同的人而走向不同的生命道路,不論是進入權力中心期望未來的改革, 或是走入地下和權勢對抗,又或是追求自我人生明哲保身,都無法真正地掌握自我的命運。其中一段的宗教命題甚至也像同是波蘭導演贊努西常見的題材。
主角出生在醫院地板的血泊之中,而他父親死前也留下遺言叫他對人生不用再堅持什麼,他看似自由實則孤獨無助。他追隨過去的政治犯卻成為新一代迫害異議份子 的官員,加入地下組織卻也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猜忌,三段中的人事際遇暗中互相影響,即使在末段主角看似走出前兩段人生的困局,卻也逃脫不出上帝之手(導演?)的捉弄,你以為過於天外飛來一筆,電影在片頭早就將主角面對命運的驚恐吶喊攤在你面前。
電影形式就像是《雙面薇若妮卡》中的水晶球那般的微型宇宙,神秘、透明、任人操弄、反覆來回,角色困在導演創造的電影幻境,也似是反應作者望向自身與世界的眼光。
11/23《純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 (1993)
導演:Martin Scorsese
也是第二次看但卻沒有像前兩部經典那般入戲,可能真得好好地重頭開始認識馬丁史柯西斯了。
這部看似導演破格的古裝劇,主題多多少少包含了他一貫費心挖掘的美國精神,十九世紀美國上流社會延襲自歐洲的貴族文化,拉開了距離卻也披上了層更保守的異 質外衣。男女主角的不倫之戀隱含了兩人在壓抑的社會中對自由的渴望,但在痛恨人際關係虛偽的同時,這種虛偽也內化在自我的性格之中,男女主要三個角色可說是代表時代中三種不同的自處之道,從現代眼光來看既老舊卻又真切。
裏面華麗華麗再華麗的場景調度不只是感官刺激,也是敘事的重要元素,但是大量旁白加進來有時難免覺得累贅,像是為了補足影像敘事無法顧及的部份。男女主角三人巔峰時期的表演皆是一再為人所提起的經典演出,但我老覺得兩兩之間沒太多化學作用和辯證力道。整部片濃得化不開的情感渲染,好像也非得到結尾多年後 的長椅和窗戶的反光與回憶才能嗅得一點味道,但也許只是讓我回想起二十年前的觀影記憶。
不過結尾威爾森醫生跑出來串場時還真的讓我出戲了。
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身份若沒有Google帳號或其他網路ID,請使用名稱/網址的方式留言,網址可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