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記

金馬影展場外記《衡量一個人》


 《衡量一個人》The Measure of A Man / La loi du marché (2015)

(以下有劇情)

 今年坎城影帝作品,中文片名直譯自英文片名,柏拉圖名言「衡量一個人,端看他掌權時的作為」,但是法文片名原意的「市場法則」又是不同的切入角度。我在看片時並不傾向以主角掌握權力的角度來解讀,反而更思考字面的意義:一個人是如何被衡量的?

電影開頭就是主角在求職中心爭吵著他受了職訓卻找不到工作,之後一連串面試的預演與實戰,你要有什麼表情、用什麼說話的語調、能接受怎樣的條件,才能獲得 面試人員的青睞?此外主角和財務專員的面談,和房子買家的講價,他的人生與價值變成一連串的數字、市場、規劃。而身為家長他也必需陪著他殘疾的兒子接受學 校的考量,要考多少分數才能進入什麼學校科系,你得為這些數字找到理由並為之解釋辯護。

電影後段主角進入大賣場擔任守衛工作,他的任務是透過攝影機監看有無顧客竊取商品,密訣是看目標的身體語言,並在發現證據之後將現行犯帶入房間與之對質。 這任務針對的不只是客人,還有收銀台的員工,看他們是否少刷了商品、私扣了點數折價卷。賣場主管用語言的堆砌來讚揚退休的員工,也以同樣的態度辭退被抓到 的同仁。當有人因失業而自殺時,上層的人力資源經理更必需找到話語來界定一個人求死的原因,並排除任何影響其他員工工作的因素。

電影以界於戲劇與紀實的風格展開,我們跟著主角的生活,看著他經歷失業的痛苦、家庭日常的小確幸、工作後每一天被異化的現實。手持攝影的自然風格中對角色 的注視與對勞工階層的觀察,很容易讓人想到達頓兄弟的作品,相較之下導演Stéphane Brizé在這部片中營造的影像較為平淡,角色內在的道德衝突張力也沒有達頓兄弟激烈,與其是尋求人性情感的昇華,不如說更像是一場社會考察。他將社會中 種種的制度規範評量機制和語言的迷障,以精準冷靜的角度呈現在觀眾面前,但那些被壓抑在畫外的人性仍然一點一滴地滲透進來。

主角Vincent Lindon努力壓低表演的戲劇性,將角色融入其他非專業演員之中,他讓他的表情與姿態成為攝影機下虛擬的再造真實,於是在許多的瞬間,似乎真能感受到他 存在於生活中的種種茫然疲累,直到影片的最後一刻,導演才給了他一個有限的行動,及一個目送他離去的長鏡頭。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