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來越愛你》La La Land (2016)
今年奧斯卡大熱門《樂來越愛你》評價頗為分歧。這部講述追夢男女在洛城相遇相戀的現代歌舞片,談感情說不上深刻,談夢想也像是虛晃一招,兩位演員歌唱舞蹈雖說有著撲拙的魅力卻也絕對稱不上專業。但至少畫面多彩繽紛,長鏡頭運用頗為眩目,音樂和歌曲本身也是相當動聽,去年底進戲院看了兩遍,到現在還是覺得餘音繞樑,非常洗腦。
雖然為數不多,近年好萊塢其實一直不乏音樂/歌舞劇類型的作品,最常見的就是仍然在延續傳統的迪士尼動畫片,或是許多改編自百老匯音樂劇的電影,相較之下《樂來越愛你》雖是原創作品,但復古致敬意味濃厚。我對古典歌舞片說不上熟悉,但Emma Stone和Ryan Gosling那場"A Lovely Night",很明顯地意圖重現Fred Astaire與Ginger Rogers的些許風華。我也看過Jacques Demy的法式歌舞片如《柳媚花嬌》《秋水伊人》,更不用說《西城故事》以及同樣是關於好萊塢的《萬花嬉春》。網路上有許多文章或影片整理了本片致敬參考了哪些作品,在此不贅述。(請參閱文後的連結)
此等有意的復古召喚也體現在角色本身,Ryan Gosling飾演的爵士鋼琴手Sebastian,他最大的夢想就是開一家爵士酒吧,以保留心目中最純正的傳統爵士樂。導演Damien Chazelle對爵士樂的情結,從前作《進擊的鼓手》也是以爵士樂為背景即可窺之一二。Sebastian一度為了金錢與生計,加入昔日同窗Keith領軍的流行樂團,John Legend飾演的Keith勸告他說:「你死守著過去,但爵士樂是關於未來。」(You're holding on to the past, but jazz is about the future.)老實說這句話看不出和爵士樂的關係,對Sebastian更毫無意義。他想像的更像是創造屬於他的時空膠囊,將爵士樂和經典的遺跡封存在裏面。
同樣在追夢路上的是Emma Stone飾演的Mia,在片中她的夢想不若Sebastian具體(至少我們看到也聽到了Sbastian彈奏的音樂),除了一場場失敗的試鏡和一齣看不到內容的舞台劇外,Mia做著什麼電影夢或想成為什麼樣的演員,觀眾並不清楚,她提到姑姑的次數比提到她自己想做的事還多。
但換個角度來看,Mia的房間那張巨型的Ingrid Bergman壁紙,她刻意為Sebastain指出華納片廠裏《北非碟影》的窗戶,又或是她在電影院中站上台讓《養子不教誰之過》的影像投在她的身上,都呼應了Sebastian初識Mia後說的那句話:「我猜我會在電影裏看到妳」(I guess I'll see you in the movies)。如果說最後Mia夢想的成真,就是想著讓臉孔成為另一幅好萊塢海報(如片末所示),這就像另一種意義的《開蘿紫玫瑰》:從現實躍入好萊塢的銀幕裏,那《樂來越愛你》也就像是導演Damien Chazelle的時空膠囊,把他關於經典電影與歌舞片的記憶和熱愛封存在一部電影裏面。
綜藝報的影評人Owen Gleiberman在看了第二遍La La Land後稱它不只是好,更是部傑出的電影,在影評尾段他提到了片末男女主角重逢後,那一大段出乎意料的「如果當初」幻想段落。這裏電影以不同的可能重新走過了整個故事,在這部想像中充滿著大型歌舞的段落裏,男女主角有了圓滿的結局,正如一部經典的歌舞片,所有的困難都將被克服,戀人終將白頭偕老。《樂來越愛你》「不是老式的歌舞片,但卻將之包含其中」,Damien Chazelle以現代的角度和過去對話,在這段平行時空用所謂「苦澀的現實」包裹了「美好的幻想」,正如所有古老的美好的終將消亡,就像片中停止營業的老戲院。影評人Jonathan Rosenbaum也說「La La Land更多是關於電影(院)與爵士樂的死亡而非它們的重生」。
弔詭的是,這「苦澀的現實」其實正是另一部好萊塢經典《北非諜影》的致敬與重演。在Sebastian那終究成真的爵士時空膠囊裏,兩人久別重逢,女主角已成為人妻,男主角只好彈奏一曲屬於他們兩人的"As Time Goes By",他們紀念的不是巴黎而是La La Land,橫在他們兩人之間的不是戰爭而是各自無法交錯的夢想(或說是現代個人主義的神話?)。他們成真的夢想和平行時空的幻想一樣不真實,一如他們幻想中的家庭影片必需是陳舊的膠捲,而不是符合故事年代的V8或數位錄像,或是故事刻意模糊的背景年代,淡化了手機和網路等現代科技。Mia和Sebastian臨別時相視而笑,這女孩遇見男孩的故事再簡單不過,他們無關現實,他們永遠在銀幕的另外一邊。
Mia在後段試鏡那一曲"The Fools Who Dreams"中唱著「美麗的混亂」(Beautiful mess we make) ,就像「爵士樂關於未來」是朦朧的託詞一樣,領著觀眾進入早已逝去的古典好萊塢幻境中。本片上映時正好碰上美國總統大選後民主黨支持者的挫敗氣氛,有媒體認為《樂來越愛你》正是川普時代觀眾所需要的懷舊與逃避,但也有人質疑這種懷舊與逃避不過是一種「白人的鄉愁」(White nostalgia)。無論認同與否,電影結束後要如何回到現實,則是另外一個題目了。
參考閱讀:
影評:
- ‘La La Land’ Even Better on Second Viewing | Variety
- The Potent Manic-Depressiveness of LA LA LAND | Jonathan Rosenbaum
- The Unbearable Whiteness of La La Land :: Paste
- 《爱乐之城》引发激烈骂战,读完让你目瞪狗呆(上文的翻譯)
- Mediocre 'musical' La La Land deserves to win at the Oscars – it's a story for our uninspiring age
- The Empty Exertions of “La La Land” - The New Yorker
- 論轟: 啦啦啦樂土
- 可被銘刻的表面 – Medium
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身份若沒有Google帳號或其他網路ID,請使用名稱/網址的方式留言,網址可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