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看完電影後的隨寫,4/9貼於臉書專頁,最後第5點為新增補充)
《一級玩家》Ready Player One (2018)
導演:Steven Spielberg
幾點隨想
1.
做為以科幻反烏托邦的未來世界為背景的電影,電影並沒有提供清楚的概念關於片中的世界如何運作的邏輯,所以全片充斥模糊的設定拼貼,幾乎可以用一種超現實的夢境角度來看裏面不論是現實還是VR的世界。你不太知道社會是如何受到威脅,角色是否真的遭遇危險,當然裏面有真正會死人的暴力,人民被大企業明目張膽的監視控制,公權力不見蹤影,大概是觀眾已經看過太多類似的世界觀,所以劇本也懶得去處理。
當然可以談到比如中國這個新興網路市場,政府如何透過網路技術來支配用戶的社會寓言,但電影中的「綠洲」頂多是個大型線上遊戲,遊戲如何介入真實的生活並沒有太多說明,一切都是想當然爾的方式來進行。電影的重心還是在虛擬世界中,一個虛擬的上帝控制著一切,創造出現實的替代品,但片中人類還是無法切斷和現實的連結,至少肉體要存活必需吃喝休息,真要更進一步的話就是像The Matrix駭客任務一樣,連肉體的控制權都消失了。當然這也不是一級玩家所要談的東西。
2.
關於片中大量80年代流行文化的引用致意,在網路上看到國外有走過那個時代的老觀眾看本片看到激動落淚,但不確定年輕一輩的觀眾會如何想?就是見證一個時代的青春如何回收再現,但就像綠洲的創辦者已然死去,這整個80年代樂園基本上就像是個看來光鮮亮麗的墓園,電影時代設定在2045年,但千禧年後的流行文化完全沒有出現,完全沒有想和當代流行文化對話的意圖。看來這反應了戲裏戲外創造者的年紀,也讓人好奇為何片中這麼多年輕人會如此迷戀好幾世代前的東西?
是否可以說這是史匹柏透過本片守護他參與創造出來的時代,企圖鞏固世代的文化資本價值和權力嗎?還是這忠實反應了一個世代的流行文化如何佔據了大眾心中的鄉愁?但這些流行文化各有其脈絡和魅力,放在電影中大鍋炒其實就破壞了每個食材的風味,最後沒有人可以吃出味道,這應該是小說和電影共有的問題。
3.
或許可以從社會人類學的角度著手,看流行文化如何建構流通爭奪地盤,如果創辦者哈勒代不是虛擬世界的上帝,而是必需和另外一家線上VR世界競爭,或是獨立設計者如何建構自己時代的副本以取代這些陳年關卡,形成一種世代對抗的架構。或是把角色現實和虛擬之間的交錯描寫的更複雜更真實更接近當下我們所面對的網路困境,這樣會比較有意思嗎?
太過嚴肅不一定會比較有趣,但現在這麼簡單的情節也一時讓人不知道是打算跟什麼觀眾對話,大概只能讓骨灰級宅男擠出時代的眼淚。片尾要玩家回頭擁抱現實也只是虛弱的老人說教,這大概是史匹柏那一代對網路虛擬遊戲世界唯一能想到的人生道理。也有人嘲諷史匹柏正是現實世界的勝利者,才能大言不慚地說出這種話。不過本片在中國和台灣市場皆告捷,北美票房也不算太差,這反應了什麼時代風景也許值得再細想。
4.
如此大量的娛樂文化引用確實是好萊塢才能有的手筆,這麼大陣仗感覺有很多未竟的潛力,但我沒有明確的想法該怎麼拍,一級玩家這部電影看來也沒有,所以以上諸多抱怨也不太重要,史匹柏提過本片連同《大白鯊》《搶救雷恩大兵》是他拍過最難拍的三部片,主要是大量CG和現實之間的段落如何組合上的技術問題,因此導演忙著把故事給說通順大概也就夠了,至少貢獻出幾場精彩的動作場面調度。
不得不承認4K雷射IMAX3D的放映看來頗為刺激享受,原本不確定是否需要看3D,但畢竟這是一部關於VR的電影,3D效果的必要性看來是順理成章,我們跟著角色一起登入綠洲,一起進入虛擬的感官世界,登出後什麼也沒留下。
5.
(5/28補充)
看完本片後和一些不同年紀領域的影友討論這部片,其中談到片中呈現的遊戲發展史和遊戲影像與電影影像的異同,其實我在遙遠的年代也曾玩過Apple II個人電腦上的遊戲,也曾經用過像錄音帶的磁帶將遊戲程式載入電腦中,當然PC Game和任天堂紅白機也是我童年的記憶,但最終我還是沒能成為一位真正的遊戲玩家,電影中對遊戲的鄉愁不知為何於我並沒有太多的意義。大概有辨識出毀滅戰士或星海爭霸,或是有更多我沒接觸過的新時代遊戲,但怎麼看這些角色都只是一閃而逝的臨時演員,並沒有佔據中心的位置。
但我也必需承認這部電影有一部份是我沒法接收到的,和遊戲影像間的連結也是難以找到個人可以切入的脈絡。畢竟我距離本片的目標觀眾族群可能太遠了點,對於這部片的總總隨想與抱怨可能也因此並沒有多少的意義。
關於遊戲影像的部份或許可以參考湯以豪的評論:
焦點影評:《一級玩家》:從《瑪利歐64》的問世說起 - 放映週報 funscreen-No.620
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身份若沒有Google帳號或其他網路ID,請使用名稱/網址的方式留言,網址可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