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7《七武士》七人の侍 / Seven Samurai (1954)
導演:黑澤明
《七武士》一直是耳聞許久震古鑠今的經典名作,但因為個人癖好喜看大銀幕或是高畫質的版本就一直拖著沒看,直到這次的黑澤明回顧展才得以一探究竟。或許是期待太高看完不免有點失落,我的想法是也許本片對後世的影響真是太大了,沒辦法忘掉眾多仿效本片手法的後繼者,看了原典反而感受不到太多震撼。
比如說看到慢動作鏡頭,畢竟已經被吳宇森之輩玩過一輪了好像也只能說黑澤明用的滿剛好的;或是大場面如畫布般的調度和平行剪接在看著喬治盧卡司星際大戰長大的觀眾眼中,也只能說畢竟是4:3黑白片所以辛苦了。三個半小時的片長,其中介紹角色出場的方式已經內化到各通俗文本類型之中,情節推展的節奏就現代思維來說或許來拍個上下兩集甚至是分段為電視劇的節奏好像更適合。是故雖然電影仍然滿緊湊的,但總覺得戲劇的密度稍低。
經典的手法可以被仿效並超越,回頭來看難免感覺不那麼新鮮(雖然還是極好看),但也總有些東西是留存在時代與作者性格之中不容易被複製的,故事核心關於武士和農民階級的辯證就很好看,黑澤明的電影很愛拍貧苦的庶民,每個角色的臉孔都是一個符號,所處的世界總是地獄般的亂世。農民為了求生可以不惜一切做出可議之事,但武士的清高也是建立在烽火連綿的時代踐踏多少農民的生命而來,這也是三船敏郎演出的冒牌武士何以成為兩者之間的橋樑,浪人和農民在此必需各自為了不同的理由合作無間,某種程度消彌了兩者的鴻溝,也讓這場戰爭並不是那麼二元對立(雖然土匪的面孔極為模糊)。
農民加上武士其實佔有人數上的優勢,但他們面對最大的威脅在於土匪手上的洋槍,三把洋槍在情節中成為推動戲劇性的重要道具,而最後結果武士和農民各有死傷,但似乎敵人的子彈總是優先打到眾人鋒頭之上的武士身上,武士為了守護農民而死,而農民為了戴罪立功必需要努力取代武士的功能。若說故事結尾所說這場戰爭是農民的勝利而武士畢竟還是輸了,其意義在於時代演變之際武士畢竟將隨著社會制度與科技發展而消逝,而農民仍然掌握了土地與資源,他們有了力量也將會生生不息。結尾倖存的武士悄然踏上旅程,電影並沒有演出兩方道別的場面,只有那佈滿死者墳墓的小丘仍然存留武士和農民之間的階級落差,但那畢竟已是過去的遺跡。
本片對於武士精神的刻劃與懷念我沒法說什麼,但看到本片透露出作者的社會意識也是滿有趣的。經典能不能接收到其實也無妨,總是可以保有下一次的機會。
2015/1/30
《椿三十郎》Sanjuro (1962)
《紅鬍子》赤ひげ / Red Beard (1965)
椿三十郎是二刷,接在二刷大鏢客之後來看反而覺得沒第一集那麼過癮,但是編導有意在續集玩前後辯證是滿有意思的,前集那種如入無人之境的暢快,續集反而給主角安排了九個人當他的尾巴拖住他,還安排了一對狀況外母女刻意洗掉了些殺戮之氣。前集殺光壞人就結束了,續集還擁了個正主讓三十郎的出走顯得如此必然,不願被收入刀鞘只能不斷流浪而且永遠成不了好刀。真是一下子就把這系列做出結論給收掉了。
紅鬍子片長三小時但結構其實拍成電視劇還比較好,一段接一段的短篇故事可以想成取名《紅鬍子診療所》的療癒系日劇,三船敏郎雖是標題人物卻有點像是配角,原以為他和男主角會有怎樣的衝突但卻意外走平淡路線。紅鬍子可以看成是黑澤明式英雄的變體,滲入了濃厚的人道主義色彩。之前讀過有人分析前期黑澤明式的超級英雄到本片算走到了盡頭,這也是和三船敏郎合作的最後一部片。
2015/2/8
《羅生門》Rashomon (1950)
《電車狂》どですかでん / Dodes'ka-den (1970)
三刷《羅生門》雖然意料中無驚喜但感覺還是不錯,畢竟這一系列看下來這部1950年的作品確實算是黑澤明風格與主題集大成之作,或許再補上一部《七武士》也就夠了。可以理解當年世界影壇看到這部片時的驚艷,只是在六十五年後的今日羅生門已成中文日常用語,這種多方觀點翻轉的故事已經不新鮮,不過如果貼合黑澤明一貫關注的人性主題與社會觀點,覺得這樣的歷史經典回顧仍然是動人的時代與大師追憶。
相較之下《電車狂》(1970)就有種原來黑澤明也會拍怪片的感覺,有點讓我想到羅伊安德森的那種瑞典群戲,或是去年看的《一條大路通羅馬》或是阿基部利斯馬基的那種冷調喜劇,總之充滿某種莫名的歐洲味,黑澤明之前也拍過《深淵》這種改編俄國文學的底層群戲。這種片應該無論什麼年代都不太會賣座吧,而且黑澤明又放棄了之前充滿表現力的寛銀幕比例回到了4:3,加上片段的故事線,頓時有種他又跑回去拍電視劇風格的感覺。
(本文整理發表於2018/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