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綠皮書》Green Book (2018)
導演:Peter Farrelly
《幸福綠皮書》改編自真人實事,電影描述六零年代義大利裔司機兼保鏢東尼,受雇於黑人古典音樂家薛利博士,兩人在巡迴美國南方的旅程中逐漸建立跨越種族情誼的故事。常被人戲稱為主從倒反版的《溫馨接送情》,同樣是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大熱門。電影老套的情節下其實充滿著老式好塢片的風味,細緻的劇本與角色塑造,精良的製作和時代還原,兩位主演充滿氣場與人性溫情的演技是電影成立的關鍵。
故事緊抓著跨越的意像,不只是黑白種族的跨越,北方往南方的跨越,平民與菁英之間的跨越,讓兩人連結得以成立的隱流是兩人都有著向上的信念:薛利博士企圖以尊嚴對抗歧視,而東尼在黑道同鄉找他幹活時有意的推託,隱約暗指兩人之間對是非的共同價值,透過音樂的美做為象徵。而東尼粗魯平庸卻充滿人味,也代表其所屬草根的社區家族所包含的良善力量,如何能成為美國種族和解交融的根基,而這情感也感化了薛利博士重新接觸從幼年即遠離的黑人平民文化。這多重的跨越與情感交錯,看下來確實頗為動人。
不過本片卻飽受負評的爭議,一個爭執點是薛利博士的家屬認為電影誇大了東尼和薛利博士之間的情誼,對當事人的形象有所扭曲,而且電影創作拍攝完全是東尼的觀點(大嘴東尼的兒子是本片的編劇之一),完全沒徵詢薛利博士家人的意見(東尼的兒子澄清薛利博士在世時他曾多次與本人電話訪談)。雖然傳記電影充滿戲劇化的虛構本是無可厚非,但也因此不少批評認為這不過是另一個「白人拯救黑人」「自由派白人自我感覺良好」的故事。薛利博士這角色的非典型化與奇觀化,明顯是反著東尼的角色形像塑造而成,就戲劇性有其效果,但在好萊塢黑人觀點電影漸受矚目(甚至近年拿了幾次最佳影片),對一部入圍2019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作品而言,北美不少影評人顯然要求的更多。
另一個可能是文化隔閡的觀察點,電影在「黑人愛吃炸雞」的刻板印象上大作文章,一幕東尼強塞炸雞給從沒吃過炸雞的薛利博士,到後段南方白人把炸雞搬上桌要讓薛利博士賓至如歸,敏感的種族印象被操作成電影的笑點,對非美國人觀眾如我,不好判斷這橋段是否高明,但感覺劇本沒考慮好「低層階級愛吃炸雞」背後隱含的社會意義。
又或是電影開場東尼把黑人工人喝過的水杯丟到垃圾桶的動作,在當代文化認知中是難以令人諒解及彌補的歧視行為,聽說導演在拍攝這場戲時,還花了20分鐘和黑人臨演解釋此行為如何是角色發展的設計而不是電影有意的冒犯。但觀眾買不買帳倒是有點難說,尤其東尼和薛利上路之後,兩人之間的相處就沒再處理開頭的這個小動作或其他關於種族的衝突,反倒東尼發現薛利是同志時的表現非常的現代,一句「生命有時很複雜」就低調交待他的理解,真不知道這是劇本的高明還是打馬虎眼。
大概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會在本片看到不同的東西,給出不同的評價。諷刺的是,這部描述跨越黑白種族情誼的電影,影片就各方反應看來還是沒完全跨過去,陷在中間多方批評下有點進退不得,像是好萊塢企圖更新《溫馨接送情》到21世紀,但沒真的趕上時代政治觀點的變化。但也有意見認為這些爭議只是小波折,被視為正義魔人(SJW)在同溫層的無事生波,尤其本片已拿下金球獎最佳喜劇音樂類電影,和獲得劇情片的《波西米亞狂想曲》可說是哥倆好,都是影評痛恨影迷歡迎的奧斯卡熱門候選,已有影評人信誓旦旦地哀嚎《幸福綠皮書》絕對會拿下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只能等著瞧。
最後就我隔岸觀火的角度來看,我真覺得東尼原本自己寫給老婆的家書,比薛利博士後來代寫的妙筆生花還要誠懇動人許多,但也許部份觀眾就像東尼的妻子一樣,更喜歡讓人心花怒放的謊言,真相放在檯面下就好。
(完)
參考連結:
- Green Book review: how the movie flattens America’s racist history - Vox
- 'Green Book' Paints A Smiley Face On Bigotry In The Jim Crow South | The ARTery
- R.I. native Peter Farrelly discusses memorable moment from Golden Globe-winning 'Green Book'
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身份若沒有Google帳號或其他網路ID,請使用名稱/網址的方式留言,網址可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