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展 觀後記

台北電影節短評/《蒙蔽的青春》


《蒙蔽的青春》The Blindfold (2011)
導演:Garin Nugroho

今年另一部看過的嘎林努戈羅和作品是2011年的《蒙蔽的青春》,乍看是一部非常規矩的電影,敘事穿梭在三條故事線之間,關於激進宗教組織印尼伊斯蘭國(NII)如何吸納青年的社會批判故事,某種角度來看很像是宣導影片。比如有憂心忡忡的母親四處尋找失蹤女兒的下落,或是懷抱理想加入NII的女學生發現組織內對女性的歧視真相,也有失學的貧窮青年因傳教人士施以善意後逐漸加入成為聖戰士的過程,很標準的角色背景建構與戲劇衝突。同樣是大量運用素人演員,極低成本與極短的拍攝時程,電影的製作水準硬是比十年前的《親吻你的淚痕》高出了幾個檔次,但也少了點前作破格的文化趣味。

不過在查找資料時讀到一篇Senses of Cinema當年的評論,其中分析了本片的影像手法,其實處處可見功力。比如大學生角色在離開宿舍時場景設計的細節,和鏡頭焦距的使用,或是NII女性學員被發現自慰後,被男性上級斥責審判時的鏡頭剪接與空間設計。我個人覺得既使這些角色與情節略嫌樣板,但導演其實抓住了一個核心觀點,激進宗教組織的危害其實是社會的一面鏡子,青年被恐怖組識招募的原因一大部份來自於社會自身的問題。尋女的母親其實也必需為親子間的問題負起責任,女學生想在在NII中追求理想國家的實現,正是因為社會無法給予女性更好的空間所致,而失學的大學生面對的不只是貧窮,更是家中父權結構下難以逃脫的宿命。電影片尾字幕請出好幾位學者專家來評論影片的主題,在我感覺仍然是一堆八股說詞,不知是否是導演暗地的嘲諷?

而拍這部片當然也是政治行動,影片是由溫和派伊斯蘭組織的贊助,或許是一種政治回應?導演訪談提到他揭露的宗教極端主義是政府不願意碰觸的話題,拍攝本片時也接到過反對人士的死亡威脅。因為對印尼政治環境十分陌生,一時難以界定影片背後的政治立場和社會脈絡的關係。

這次影展選映嘎林努戈羅和的作品有五部,這兩部《親吻你的淚痕》和《蒙蔽的青春》可能不是導演最具代表性的風格,更偏向通俗類型的政治運用,但經由電影開啟觀眾對一個國家的想像與認識,大概是其價值所在。

alfredo, 2019/6/3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