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 觀後記

記「未來3D」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2016)

(寫於2016/12/16, 2019年略做文句修改)

未來3D版比利林恩閱畢,整場看下來感覺並不驚艷,原本期待的超擬真其實並不真,反而一如往常的假。3D部份比往常亮很多,但也因為補足了亮度才讓我感到3D的問題並不只是在於亮度,而是電影中的3D遠近層次都是層層分明感覺假假的,不知道這是現今3D技術的限制還是其他原因。

我純粹猜想,立體視覺的經驗原本是來自人類的雙眼,以往看2D電影是以平面的方式來理解畫面,但變成3D後一些鏡頭的對焦和景深的處理和觀眾的立體視覺有所衝突,人眼其實會隨著觀看目標的遠近轉換焦點,但這種轉換無法自然作用在3D電影上,所以馬上會察覺出虛假的感覺。這應該不只是未來3D,而是一般3D都會有的現像,在未來3D夠亮夠清楚的畫面上更被突顯出來。

當然不是每場戲都有問題,3D效果比較好的地方通常是第一人稱視角的動作場面,也就是電影的視線引導越符合觀眾正常視線反應,效果會越好,如果是一般室內中景,眼睛一轉開可能就會出問題。不過再次強調這只是我個人的感覺與猜測,不一定符合3D的技術原理。

至於120fps部份仍然有高幀率的不自然加速效果,我不確定是後製的問題還是和3D有關,沒辦法看到120fps的2D版,很難判斷問題何在。這些問題之前哈比人系列全都有,但這次比利林恩的現實場景取代了中土奇幻世界,不真實的問題顯得更被放大。李安認為未來3D適合戲劇,但看來他自己也中了招,再怎麼淡化畫面的構圖也沒法完全消除不真實的感覺,還不如哈比人那種完全奇幻虛假的世界來的適合。

但「虛假」「不真實」這些形容並不代表有距離感,觀眾反而是更被拉進電影的世界,更加地貼近角色。這種特性讓李安的電影語言有了不少調整,正因為太立體太多細節,所以在構圖上電影傾向更平板一點。而未來3D的技術本身其實是符合李安對這部片的戲劇設計,黃以曦的影評中提到的影像呼應意義超載帶來的效果,或是故事本身需要讓觀眾身歷其境,這些都有敘事上的意義,但如果未來3D只能以這種後設的不自然效果來和角色情境做對應的話,那就更坐實了在技術上這是一次不成功的實驗。

至於電影內容,我還滿喜歡這個故事,主角拉扯在各種政治與情感的立場之間,談的是一個人如何確認自我的真實,讓一場地區戰爭擴大到全美國甚至是全人類的形而上戰爭:你要如何活成真正的人?只是圍繞在這主題的情境與情節設計要處理的引人好看很不容易,這也是為何這片在北美票房慘敗的原因,觀眾並不關心技術上的突破,而故事本身也很不討喜。如果今天這部片不是李安拍的,台灣和中國市場也不可能會熱賣。諷刺的是,畢竟這是一個非常美國的故事。

(本文整理發表於2019/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