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記

母性的救贖 - 記《晨曦將至》

 《晨曦將至》朝が来る / True Mothers (2020)
[6/10]

雖然97年就在金馬影展看了河瀨直美的首部長片《萌之朱雀》,這些年下來卻也只零星看了她幾部作品,說不上熟悉她的作者美學,或是理解她被稱為「坎城的女兒」的脈絡。新作《晨曦將至》應該和先前看過的《戀戀銅鑼燒》都是屬於她較為通俗的劇情片作品,或許因為故事圍繞在領養孩童的生母與養母之間的糾葛,不少人都會提到是枝裕和的《我的意外爸爸》,但除了題材有沾到點邊外,實在很難說風格或情節上有何相似之處。

然而兩位導演都是從紀錄片起家,九零年代中後期拍出第一部長片,也常年有作品入圍坎城城影展,並分別拿下不同的獎項,某種程度都算是日本導演中國際化走在最前面,卻也因此相對成為日本影壇的邊緣份子,從這脈絡或許也可將兩位作者互相比較。

是枝導演在處理非血緣父子關係時,與其說論證生育和養育孰輕孰重,更多是著重在男性透過學習成為父親的自我成長歷程,以對傳統父權進行反思,是一種積極社會批判與建構的創作策略。而河瀨導演的作品在鋪陳養母與生母不同命運時,故事的素材其實也有著相似的潛題,但其女性的視角下並沒有刻意去切入不育夫妻之間可能產生的性別權力關係,描寫未成年懷孕的少女時也淡化她對父權結構的反叛。

與其建構一個社會派寫實的文本,河瀨更著力描寫的,在於透過兩位母親無論是生理所心理上決定成為母親的行動,以彰顯其所蘊含的生命力與救贖的能量。如黃以曦的影評中所說,這些女性透過沉默的選擇試圖支撐她們所在的世界。也因此劇中那個照顧懷孕母親與安排領養的機構「寶寶接力」會成為重要的情節關鍵。一方面所處的場所讓河瀨可以調度她喜好的自然與水的元素做為生命的象徵,另一方面機構負責人強調的「透明」「正視」也和少女懷孕在家庭中被有意的隱藏漠視產生了鮮明的對比。

養母成為母親的正向執念,和生母因失去孩子也失去愛情和母性的意義所導致的命運滑坡,在調動時序的敘事所營造的懸念之下,最後的高潮即在於兩方如何地再度橋接進而互相看見、理解。透過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繫,彰顯出一個生命的誕生與成長是何等的奇蹟與救贖。

如此毫不犬儒尖酸,以正向的情感渡化這世間的苦難,不知怎麼讓我有點跳tone地聯想到過去一度很喜歡看的,日本長播20年的家庭通俗劇《冷暖人間》(渡る世間は鬼ばかり, 1990-2011),編劇橋田壽賀子(她更有名的作品為八零年代的《阿信》)以老一輩日本人情的觀點,去刻劃家族間每位成員在現代社會所遭遇的衝突與困境,於我來看這近乎像是一種對家庭對親情的信仰,去想像期待日本社會仍能保有永恆不變的情感,這可能是傳統人情劇最動人之處(即使情節的出路不總是能讓人買帳)。

河瀨直美的信仰內核雖然不同,她的電影風格也較為藝術化,但《晨曦將至》逼視角色的平凡日常,透過兩位母親的交錯與再度相遇,以通俗劇的戲劇力量承載作者對生命的信念,是這兩部看似無關的作品於我而言的相似之處。

(觀賞於2021/2/27,3/19貼於臉書)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