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2025短評 (1/3)
《艾諾拉》Anora (2024)
導演:Sean Baker
(內有劇情)
今年奧斯卡頒獎典禮結束了一段時間,去年底就在台灣上映的西恩貝克的新作《艾諾拉》得到最佳影片,片商趁勢重映但似乎沒有在票房上有多少進帳,反而在網路上掀起一波關於本片的正反論戰。從去年五月坎城拿下大獎,到去年底在院線上映,一直要到二月底的奧斯卡台灣觀眾才跟上討論話題,先不論這部片值不值得它所拿的那些獎,它的故事究竟算不算剝削性工作者或是帶有男性凝視,足見奧斯卡仍然多少在輿論話題上有其影響力。
西恩貝克的前作我只看過《夜晚還年輕》與《歡迎光臨奇幻城堡》,他以獨立製作長期觀注美國底層階級與不同族裔的生活樣貌,幾部長片主角都是不同種類的性工作者,《艾諾拉》以應召女郎和美國電影少見的俄羅斯移民族群為主題,自然是作者關懷的延續。然而除了過去傾向社會紀實的人道關懷外,這部新作無疑是更類型化更向主流風格靠攏的,不少評論都提到這就像是《麻雀變鳳凰》的變體,我個人更鬆散地聯想到如霍華霍克斯的《紳士愛美人》中翻轉拜金女的敘事。這些作品都利用觀眾凝視女性角色的類型化包裝,去試圖指出對於身份的破格想像。
類型化的部份不只在於性別與階級的模板,電影後半段女主角和俄羅斯移民打手組成暫時的團隊關係,在城市夜晚漫遊尋找逃跑的新婚富少丈夫,就像是宣示其美國新好萊塢以降到柯恩兄弟、昆汀塔倫提諾、PTA的等美國獨立類型風格的血脈,化為迷離魔幻的公路之旅。這些迷影式的引用與好萊塢傾向的致意,可能對美國影藝學院的投票會員都有加分的作用,也合理懷疑正中了去年坎城評審團主席,同為美國獨立製作出身Greta Gerwig的喜好。
在這些脈絡下,評論自然會把片中大量女體和性愛的呈現進行更複雜的文本解讀。西恩貝克的劇本遊走在「當代政治正確」的界線一方面加強了對年輕女性美貌、性魅力、物質崇拜的慾望與印象,另一方面又細緻地描繪角色對這些女性框架的運用,將她對婚姻、愛情、金錢的追求,放到跨國資本主義的世界中,成為一種樸素的「捍衛美國價值」行動,這價值既是虛幻脆弱的,也同時牽扯到人的自我尊嚴與存在認同,她最後要的也只是一個道歉與尊重。艾諾拉的歷險也因此提煉出情節之外的隱喻性,一種天真又世故的美國式曖昧。
然而這樣的處理,顯然對於部份女性主義觀眾來說是遠遠不夠的,現實女性的處境是否該包含這樣略顯夢幻的虛構化,我個人沒有確定的答案。我自己感觸更深的地方在於,《艾諾拉》的政治態度放在現在川普2.0的時代,似乎顯得既老舊卻又當代,左派進步敘述急需調整到右派傳統保守的再起,此時這部作品也許打到了某種左右之間真空的狀態,它可能同時討好又挑釁兩方族群,雖然這應該不是作者的本意或是算計。我雖然可以理解本片的概念,但在現下實在提不起勁去關心或感動於導演這樣復古簡樸的召喚,或許就是電影沒真的說服我放下對現實的焦慮,去投入艾諾拉的旅程。
(完)
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身份若沒有Google帳號或其他網路ID,請使用名稱/網址的方式留言,網址可留白。